一点说明:写作多年,属于死不长进那种。偏偏厚颜“闲聊”,何以故?盖因有新进简书者,发愁日更找不到写的,便放话:且看我如何“找些話来说”。要练笔,便须挖空心思找话说。天长日久,弄不好就是个话痨。与“找话说者”共勉,仅此而已。
饭后照例泡茶。
可供选择的有两种绿茶,竹叶青和崂山绿茶。前者档次较高,全是饱满的嫩芽,冲泡时有清香蒸腾而上。后者估计顶多算中等,汤色、叶片均不足观。好茶不经泡,经泡的茶不够香,便突发奇想,将两种茶混在一起,或许可以取长补短。
冲泡之后注意到一个细节,竹叶青全部浮在表面,崂山绿茶统统沉在杯底。于是找些话来说:
冲泡之后才发现,竹叶青根本不屑与崂山绿茶为伍,一个个趾高气扬,浮在水面,散发出高贵的体香。而崂山绿茶也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全部弯腰缩脖,忍气吞声地沉入了杯底。两种茶,一上一下,泾渭分明。
就是这个细节,还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假设崂山茶在上:
崂山茶在上,跑龙套的成了主角,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时春风得意,竭尽全力舒展开自己的叶片。不舒展还好,那叫藏拙,还可以装嫩,可以鱼目混珠。一旦舒展开来,便如开屏的孔雀亮出了屁股。那叶片,分明采自谷雨之后,老态已显。那汤色,似清泉被人搅出了浑浊。已经上了年纪的崂山绿,徒然搔首弄姿……
如果二者相融,完全不分彼此呢?
竹叶青泡开之后,缓缓下沉。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崂山绿慢慢上升,两种不同的茶竟然混合在一起了。“大姐!”“妹子!”它们相依相偎,像一家人似的紧紧抱在一起。混合茶的味道,细品,居然其乐融融。
说白了,写作并不神秘。其素材好比食材,要学会变着花样烹饪。你爱吃豆腐,不能老是一种做法。麻婆豆腐,熊掌豆腐,水煮豆腐,凉拌豆腐,过油豆腐,雪花豆腐,鸡刨豆腐,烂肉豆腐,臭豆腐,写法——不对,吃法多多。
回到练笔。找话说靠想象,以上写法不失为一种比较简便的基础训练。著名作家车前子出了一个集子叫《茶话会》,多数篇章是写茶。且引用一段:
“茶是绿茶,如果橄榄下在碧螺春茶里,滋味更好,盈盈,隐隐,气息影青。泡碧螺春一般下投,先斟水,再投茶。刚才,我试试水温,六十多度,个人经验不下投也行。我在玻璃杯里放入一枚橄榄,再投碧螺春,淅沥似雨,有水注入。第一口是碧螺春的香与味,第二口是碧螺春的香与味,第三口新鲜橄榄的香与味像兰花的一根叶子弱不禁风地从深处抽出,撩拨舌尖,软刺上颚。随后是一会儿碧螺春的香与味,一会儿橄榄的香与味,交替穿插,井水不犯河水。它们融为一体是在三泡过后,但这时也人老珠黄没精打采了。”
注意上述加粗的文字。这是许多作家都擅长的“无中生有”的细节描写,赋予无形的香味以具体的形象。兰花的叶子,“弱不禁风”地从深处抽出,撩拨舌尖,软刺上颚,此时的香味很难捕捉,也是一种独特的感觉。“撩拨”与“软刺”,两个动词让人心痒肺痒,可谓恰到好处。这还没完,还有更奇妙的“随后”。一会儿碧螺春的香与味,一会儿橄榄的香与味,交替穿插,井水不犯河水。太有意思了!两种香味,俱有鲜明的个性,互不相融,各香各的,直到第三泡时才宣告妥协。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已经“人老珠黄没精打采了。”
无论你写什么,请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不要说别人说过的内容。车前子的厉害在于,喝完茶,杯壁上的茶垢,都能够说出个花儿朵儿来。人家那想象力,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
无中生有找话说,可不就是考验你的想象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