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观是最深层的影响因素,教育不可能脱自己的人生观,营造一个基于自己人生观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有时候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而是因为对教育的思考方式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认识。 比如有的人对待教育的态度上是一味强调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的结果是让人去适应教育目标,按目标的要求把人框起来了。 又比如有的人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任其发展,天生的释放,那出来的人也不具有“社会”的人。 那我们的教育观要如何建立?感谢金老师从科学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认为教育一定是要有目标,但这个目标是要与教育对象相适应,遵循学习者的规律,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引导他们向着目标的方向发展。在过程中,我们要清楚每个人都是智力总量守恒,每个个体的学习力就不一样。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听天命尽人事如人意” 听天命 人生而不同,而又相同。根据智力总量守恒原则,当细胞生成的那一瞬间,基因就产生了,每个人的强项都不一样,学习能力也不一样,与每一位教育对象的生活密切相边的教育,能自然而然接触到他们的个体差异,以不着急的心态珍视每一位教育对象。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学习差异。然而我们又是“社会”的人,从孩子一出生的那一天,就与他们共同生活,让生活适应他们的需要,只要教育者一开始能遵循教育规律,按照他们的速度因材施教,那不管他们有多不相同,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其发展一般是不会出现偏差的。 尽人事 学习是为了获得“安全感的环境”。作为教育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营造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生活的自我充实能力的环境。其背后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以最适宜教育对象的方式引导,保持平衡心态,尊重他们自有的节奏,因材施教,把自己变成他们,进入他们的内心,从内部对他们的自我充实给以指导,多肯定,诱导他们主动地学习与参与,遵循自有的速度去发展。 如人意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而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力领域。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优势智力领域树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他在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建立他们的成长性思维方式,并把一些学习品质、学习策略、能力联结迁移到其它的领域中,让他们从学习为了拥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走向拥有幸福的人生。 微信图片_201904161714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