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己的孩子没怎么上过学,所以被以家长身份进行集体活动和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今年9月份,各种因缘聚合,孩子入读了心一塾,刚开学,如火如荼的家长活动就拉开了序幕:入学见面会、家委会、线上线下学习小组。。。这也是我们家庭一致选择新教育的最大缘由:孩子上学走哪一条路,取决于我们家长在哪条路上长的更快,走的更远。
新教育学堂都有一个惯例,那就是每周一次的周末通话(7、8岁以上的住宿制,走读的例外),可别小看这通电话,通话通的好,不但能给孩子充电(真正的看见并回应到孩子),也更能给自己充电(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那作为家长,该如何把握住与这每周一次与孩子链接的机会,做一此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呢?
开学第二天,应家长们的诉求,心一塾特意安排了一堂小课,由藏老师分享,如何做好通话。
下面我记录一些自己的感悟,以自勉。
(一)问题是什么?
开篇时,藏老师就提到,这个小课的缘起是家长提出和发现了问题,而同时家长的问题也能让老师们也更进步,这个维度再一次提醒我,拥抱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转化和提升的机会。这是一句很鸡汤的也很耳熟能详的话,可是,我们可以真正的把这个信念植入到骨子里么,当生活中工作中,当有人提出问题时,我们能下意识的觉察到“成长的机会来了么,我们拥有敞开的心么,在自我觉察中,这真的是很难的,我们更容易做到的是去回避问题,去粉饰太平,如果我们不能扭转我们内心里对问题的底层信念,那么,恐惧、焦虑就会袭来,问题还会一直存在。因为,宇宙就是这样,如果不面对,他还会一次次的给你“送大礼“,直到你臣服,直到你说,我错了我错了我准备好了我来直面了。
(二)关于发心
家长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的呈现,包括孩子的行为表现。
《与神对话》中说到“行动是移动的话语,话语是被表达的思维,思维是已形成的观念“ ,那么我们在通话中的语言其实是背后的观念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通话后孩子们的行动又取决于他接受到的语言。作为今日的家长和学堂的老师双重身份,藏老师以她与小女儿的例子来说明了她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要孩子快乐而觉察到其实父母的第一教育目标应当是“帮助孩子成长“以及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长突破“后的喜悦。
臧老师家有两个孩子,偏偏备受关注的小女儿会觉得“妈妈只爱姐姐不爱我“,为什么呢,当孩子不快乐时不开心时,作为妈妈,臧老师会忍不住放低自己的目标,而孩子也会抓住家长的软肋,来实现自己的小目的,当把对孩子的第一教育目标调整为帮助孩子获得成长时,就不会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能安住于当下,做当下最利于成长目标的达成,她也看到了孩子穿越过低谷的笑脸。
臧老师还分享了泰语班一个家长的案例,也很有意思,孩子对妈妈说,妈妈,当我思考时,我没有笑,你就会认为我不开心。瞧,这就是孩子的觉察力,那么做妈妈的就需要反思,到底是什么让我会对孩子的情绪这么敏感,是不是我的内心中还有没被接纳的部分,为什么我把自己的功课投射到孩子身上?当妈妈有这个觉察力和内省力后,我们才能把目光从孩子身上撤离回来,而孩子,也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长自由。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的心在哪里,我们的孩子就会在哪里与我们共振。
当我们的心在吃喝上,我们就会关注孩子在学堂吃的怎样住的怎么样
当我们的心在身体上,我们就会关注孩子有没有受伤锻炼苦不苦累不累
当我们的心在感觉上,我们就会关注孩子开不开心有没有人惹你小伙伴对你好不好
当我们的心在知识上,我们就会关注孩子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老师都教了什么
当我们的心在成长上,我们就会关注孩子这周突破了什么转变了什么
那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关注这些呢,就像一个家长在课后问的,如果不关注吃喝,孩子会不会觉得不爱他了呢?
藏老师分享道,当然也需要关注,只不过我们需要保持一份觉知,即:你清醒的知道这种信念系统下的结果和导向会是什么?这种结果你能不能接得住,是不是你想要的,跟你的教育目标是否一致?比如我们关注吃喝关注身体,那孩子抱怨说,在学堂吃不好,锻炼太累,要回家,你会怎么样?要把孩子接回家么或接出去搓一顿么?到青春期,孩子身体上的变化会更大,到时你又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呢?
什么是真正的爱,与神对话中说:“作为家长,你的职责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尽可能迅速和彻底地教会他们如何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生活。 因为只有他们需要你才能活下去,你对他们的宠爱便是假的;唯有当他们意识到你是多余的时候,你对他们的宠爱才是真的。 神最美好的时刻是你们意识到你们不需要神的那一刻。 让你的爱把你爱的人推进世界--让他们去完满地经验他们的身份。这么做你才是真正爱过的人。“
臧老师还分享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案,比如:当孩子和你互动吃喝感觉这些时(基于以前双方的惯性),家长可以选择简单的“嗯,知道了“,减少在非教育目标上的过多链接,让孩子知道,现在的你更关注的是他的成长,同时也可以分享家长本周读了什么书收获了什么新的思想突破了什么行动等等。
总之一个原则,做父母的,搞清楚自己的关注点应该在哪,在关注点上引导多说,他不说你说就对了。
(三)关于平台
臧老师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么?这个问题把大家问愣了,我十月怀胎切肤之痛生的,不是我的是谁的呀?
先不急着回答,让我们试想一下,当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会倾注所有的努力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我们会动用自己的资源来助力,可是,一己之力,你能调用的资源有多少呢?
可是我们转变一个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新教育平台的孩子,是未来的文化社会精英的一份子,那么又会有什么样的人在助力孩子的成长呢?
臧老师分享她之前做学堂,会比较关注搞好家长关系,教育好孩子,最近一年,她开始升起一个意识:如果让学堂成长的更好,老师成长的更好,孩子成长的更好,那么她必须要看到
看到平台的力量。当意识到平台对学堂的重要性,她开始抽出更多的精力来服务新教育这个平台。
试想一下,我们身边如果没有新教育这个平台会怎样,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想要实现”三语人才“,我们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关键是希望又有多少呢。
工业时代,我们靠个人能力靠单打独斗能创出来,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吸引多少流量,取决于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持。我们需要先从服务小平台开始慢慢走向服务更大的平台。
谈到这个跟通话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当我们的孩子看到我们在做事在为这个平台服务的时候,他感受到的是什么,是支持,是行动,这也会让他更有前行的动力。
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最终都会如数甚至是加倍来滋养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所谓“自助者天助“。
总而言之,臧老师的分享,主题虽然是讲如何通话,但其实背后都是讲父母的发心,并且一层比一层深入,甚至到忘我忘孩的境界,但我们带着这样的格局这样的心胸去和孩子通话时,我们还会陷入婆婆妈妈的絮叨卿卿我我的感情互动么?
愿心中常葆一份觉察,愿我们能支持和看见越来越多的生命绽放。
2020.9.1 北京 自然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