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有个周末,不用管孩子,所以今天就去了图书馆,做我想做的事儿。坐在靠窗的位置读书学习,不仅明亮,而且被阳光温暖的笼罩着,感觉浑身舒畅。
找到了上次只看了四分之一的那本书:《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封面颜色的搭配很漂亮,米白色的封皮配黄绿色的字,很清新,也很可爱。这本书是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的作品。
内容很吸引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40岁前,“储蓄”自己;40岁后,“投资”自己。先清点自己有哪些资产:最擅长的事是什么?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事是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哪些方面游刃有余?哪些方面匮乏不足?至今为止和从今以后,在工作方面有什么计划?强项和弱点分别是哪些?理清了这些,就会心中有数,投资便是要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上投入时间、意识和人生能量。
对于要做的事情,不是不去想,而是不要想的太多,想太多、会设限太多。担心这样做有这样的风险,担心那样做有那样的风险,想来想去,好像哪一个都是不能去做的,就会裹足不前。只要你行动起来,去做具体的事,去执行,就会有体验,就会有收获。若遇到问题,就去想可行的办法,如果实在是行不通,失败了,那也不可怕,可以换一条路。
以下三段是作者的原文,分享在这里:
可以立刻执行的小事通常很快会出现结果,让人获得“我在努力工作”的充实感,那些需要等个一年半载的大案子往往容易半途而废。这种充实感将会成为挑战下一个构想的动力,于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日后就可以萌生更大的构想。
简单而又微不足道的构想,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失败。因为积累了几次小成功后遂想进行大挑战,最后,可能因为难度太高而一败涂地。即使这样,仍然是前进了一步。因为失败代表“此路不通”,然后就可以从失败中找到新的路。
如果只在内心模拟而没有付诸行动,就像在原地踏步。事后才来后悔“早知道应该鼓起勇气试一下”,等于是倒退了一步。既然两者都称不上是幸福的结果,不妨带着爱、保护,尝试所有的灵感和构想。即使效率不高,即使耗费很多时间和功夫,都要尝试自己所有的构想,这就是轻松进步的秘诀。虽然不容易,但绝对值得一试。
所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吧!各种遐想和设想,并不能跟实际的情景、环境碰撞出结果,只有行动才会。尝试去做,成功的几率至少是百分之几,而不去行动,成功的概率绝对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