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央视出了很多非常好的电视节目,虽然很多节目里面没有请那些流行的明星,但毕竟作为国字号第一的电视台,质量还是值得信赖的。很多观众放弃央视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某一些个别节目的固有模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的“呆板”,但切勿因噎废食,因小失大。无论从制作的水准,还是节目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要相信国字号大品牌。
《语林趣话》是2000年在央视播出的一档节目,每期非常短,只有5分钟,一期介绍一个汉字的由来及相关故事。后来由于节目的流行,节目组将节目文字变成册,出了这一套丛书,一共三本。第一本在很早之前就购买了,后面两本是近日在二手书店网站上才买到,看到书架上三本合体,倍感欣慰。
因为节目时长只有5分钟,所以每个汉字的介绍不会太长,阅读起来也非常容易,短短一页就结束一篇,适合睡前翻一翻。
既然是讲汉字的书籍,应该非常浅显易懂,那这样的类似学前教育的书有这个必要翻阅么?首先,由于汉字的简化和多次的演变,很多一目了然的意义已经难以看出,没有详细的解释几乎一头雾水。比如书中说到:
“罗”就是张网捕鸟的意思,相传它是由芒氏发明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专指捕鸟的网。
从这个意思理解“网罗”“罗列”等词语就会显得简单很多。另外还有一些通俗解释的辟谣,比如,一般认为“美”就是“从羊大”,认为羊大为美,但书中作者认为这是误解。
说到作者,每一个字都要其不同的供稿者。由一位两位来全部写成,一来工作量太大,二来,也未必能找到这么广博的学者。
第二个翻书的原因我认为有点字面意思,就是简单地了解汉字。现在很多学校从小学就开始教授各种英语课程,词根词缀讲的天花乱坠,大踏步向着国际迈进。但如果连最基本的汉字缘由都难以解释,似乎有点忘本的嫌疑。
国学曾几何时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据说有一段时间连《弟子规》都非常热炒。无论是《三字经》也好,还是《论语》《楚辞》,最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还是汉字。由于汉字的构成特殊,它又是会意,有时相形,对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有其独特的帮助。
央视最近也出了不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等,这些节目的流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当然是非常好的。但其实有一个问题是需要反思的,我们的文化为什么需要如此的传播才能让人提起兴趣?如果传统的文化已经没落的话,我们一脉相承的东西又是如何流传的?
在看这些节目或则类似启蒙书籍的时候,如果不去思考上面这些问题,会有种翻阅外文书的感觉,就像听别人偶尔说出一句诗词,除了感叹一句“哇”之外,只能干瞪眼,啥也没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