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阅读章节:3
微信读书:P231-331(引号为原文引用)
“1924年时阿廖欣的同步盲棋表演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的挑战者水平都很高,而且,他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赢了17盘棋。
刻意练习可以将下棋水平提高到什么样的程度,盲棋比赛可谓是最戏剧性的例子。稍稍了解一下盲棋比赛,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样的练习可以使神经系统怎样改变。
在接下来的几年,阿廖欣又打破了两次纪录,一次是在1925年同时下28盘盲棋,一次是在1933年同时下32盘盲棋,但他总是声称,他下盲棋不过是为了吸引人们对国际象棋比赛的关注,当然也是为了赢得人们对他自己的关注。他并没有特别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盲棋技能,而是下定决心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掌握国际象棋,并成为世界最佳的国际象棋大师。
最终,阿廖欣达到了他的目标,在1927年时击败了何塞·拉乌尔·卡帕布兰卡(José Raúl Capablanca),成为世界冠军。他连续多年保住了这一头衔,但在1935年被其他大师击败,后来他又在1937~1946年夺得世界冠军头衔。在许多的排名中,阿廖欣被列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国际象棋棋手之一。但当人们为史上最伟大的盲棋棋手排名时,阿廖欣的名字通常也能排在名单的前列,尽管盲棋一直都不是他的奋斗目标。
国际象棋大师并没有培养令人不可思议的记忆力,来记住棋盘上单个的棋子;相反,他们的记忆是取决于背景的,也就是说,只针对那些在正常棋局中出现的棋子位置进行记忆。
5万个数据块
这种辨别和记住有意义图案的能力,源于国际象棋大师提高棋艺的方式。任何一位真心想提高国际象棋水平的人,通常会花无数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大师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我们说的“打谱”。深入分析棋子的位置,预测下一步招法,如果猜错了,回头再想一想自己到底漏算了什么。研究表明,用来进行这种分析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其他对手对弈时所花的时间,是对国际象棋棋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最重要的指示符。这样的训练通常要花十年之久,才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简单地讲,一方面,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这是新手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心理表征还使大师可以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
心理表征既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又使大师可以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论你在练习什么,都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表征。
即使训练的技能主要是身体技能,创建适当的心理表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关于这样的心理表征,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它们都是“行业或领域特定的”,也就是说,只应用于专为它们而培养出来的技能。
一般来讲,这解释了关于杰出表现的一个关键事实:如果只是培育普通的技能,便没有心理表征这回事。
基本上,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事实上,人们可能把心理表征定义为一个概念式的结构,设计用于回避短时记忆施加在心理加工上的一般局限。
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
在刻意练习之中,我们的大脑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
理解这些心理表征是什么,以及它们怎样运行,最好的方式是为心理表征的概念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狗的例子,为心理表征创建心理表征,最好的办法是花一点点时间来了解它们,轻轻摸一下小狗的皮毛、拍一拍它们的头,并且细心地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杰出表现的标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规律,这些事物,在无法创建高效心理表征的人们看来,可能是随机或令人困惑的。换句话讲,杰出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对所有的杰出人物来讲,都是这个道理,而且,无论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某件事情的专家。
“霍纳氏综合征”,是由于眼睛背后的神经受损所致。这种损伤伤害了眼睛放大的能力,通常限制了那只眼睛的眼睑的运动,事实上,专科医生在仔细观察时,发现那只眼睛的眼睑并没有完全打开。
精心创建的心理表征的一个主要优势是:你可以立即吸收和考虑更多的信息。
举重物有时候可能导致颈总动脉撕裂,而那种撕裂伤通常会与头痛或颈痛的症状相关。当病人肯定自己最近举过重物时,专业医生确定颈总动脉的撕裂是最可能的诊断。最后,医生对病人进行了磁共振成像扫描以验证诊断,随后对病人采取稀释血液的治疗法,防止血块的形成,同时,医生还告诉病人,在几个月之内要避免任何的用力,那样会阻碍血管的恢复。
成功诊断的关键并不只是拥有必要的医学知识,而是能够将这种知识组织起来,以便提出可能的诊断结果,并聚焦于最有可能的诊断结果。在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之中,出色地组织信息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心理表征可以用来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做计划,表征越好,计划就高效。
这种写作方法被称为“知识陈述”(knowledge telling),因为差不多是把你脑海中浮现的所有观点一一告诉读者。出色的作家会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搞懂我们希望写本书的目的。
现在,我们将其视为本书的一个核心特点。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而且,如我们很快将会探讨的那样,心理表征反过来在刻意练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具有适应能力的大脑,在响应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发生的重要转变,就是发展出更好的心理表征,它反过来为提高绩效而创造了新的可能性。简单地讲,我们开始把自己对心理表征的解释视为本书的主旨,没有它,本书的其他内容都将无法成立。
研究人员把这种类型的写作称为“知识转换”(knowledge transforming),它与“知识陈述”完全相对,因为写作的过程改变并增加了作者在写作开始时拥有的知识。
杰出人物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
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有多么有效。
研究人员发现,成就最杰出的音乐学校学生,能够更好地确定他们什么时候犯了错误,并能更好地辨别作品的哪个部分最难演奏,这需要他们聚精会神。这意味着,这些学生都对他们即将演奏的音乐作品以及自己的表现创建了良好的心理表征,这使得他们可以监测自己的练习,并发现错误。此外,学生的演奏水平越高,其训练方法越有效。这里的含义是,他们正在运用自己的心理表征,不仅为了发现错误,而且为了将适当的练习方法与音乐的难易程度紧密地匹配起来。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不只是音乐表演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在这些领域,还有一种良性循环在起主导作用,那便是:磨砺了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征;而改变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磨砺技能。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鸡和蛋的关系。
你现有的心理表征在引导你的表现和绩效,并使你既能监测又能判断自己的表现和绩效到底是优还是劣。随着你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比如说,去培育一项新技能,或者磨砺一项已有的技能,那么,你也在拓展和优化自己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得到了拓展和优化,你便能够出色做好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了。”
人对事物的学习过程就是构建心里表征的过程。一个词如果没有赋予它心里表征,那它就是一堆空洞的概念。而心里表征的能力是让学到的东西可具象化也可以抽象化。
简单的说,就是足够的熟能生巧使得人能够下意识的行动。复杂的说,大脑的反应基础是条件反射。在记忆训练里,我们训练如何把越来越多的东西放进长时记忆里,并提取,以规避短时记忆的弱点。所谓的心里表征翻译并不正确,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映射表,刻意练习就是在不断建立,优化这个映射表。因为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活动环境下,刺激是规律的,这让建立优化这个映射表变的可能。关键就是如何去面对刺激,建立优化,前人的经验就很有效,那就是书中说的有大师的指导。
井底之蛙自然以自己现有的眼界去解释问题,另外首因效应,光环效应这些心理偏见也会使人带来错误的判断,只有全面客观的信息才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和戴明循环(PDCA)、整体性学习技术的纠错与应用都是相似的,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需要不断运用、检查纠错、改正应用。
刻意练习指导我们走出重复练习,目标、专注和及时反馈是其三个要素。在每项能力的习得过程中,如果能够遇到名师指点,就会事半功倍。刻意练习还是要结果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再刻意练习,但最好还有输出。大师级人物之所以称为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对某一爱好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对心理表征特别详细的描述了,看看别人怎么思考的,行为的不同就是因为思考方式的不同,所以要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其它方面也一样,熟练到一定程度,就进入潜意识,不再占用大脑内存,就可以腾出内存空间做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