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记忆-2025-11-04

继续昨天,蛇的事暂告一段落。

记忆还是拉回到我家的厨房,因为记忆碎片里厨房的好像最多,从我记事起到现在家里的厨房经历了4次搬迁,前面讲到厨房给我的感觉总是黑暗,一是舍不得开灯,一个可能跟房屋构造有关系,我们那里的房屋构造基本都是东西山墙,山墙的上半部分是三角形状,屋顶则是尖顶的南坡和北坡,不同于北方的窑洞或者平房,后来地理课上老师讲到我们这里是东部沿海,雨水比较多,这种造型便于排水,工作后天南地北走了很多地方,确实有这个规律,雨水越是多的地方屋顶建的越尖,相对雨水少的地方坡就比较缓,甚至直接平房,这应该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吧。厨房屋顶有三根主梁,梁与梁之间有很多的半圆型的椽子,当然间距是固定的。然后在椽子之间铺上那种青砖片(我们那里特有的 比较薄的一种青砖,基本都是民窑烧制的),然后上面在铺上一层泥巴,外面在盖上大瓦(早年间,大瓦也是青色的)。这种结构就导致在房子里面感觉很高,平时的烧柴,做饭的油烟都跑到屋顶上,加上蜘蛛网的加持,就感觉屋顶上面一片黑。那时虽然已经有电灯了,但是一般都不舍得开电灯,煤油都不太舍得,何况电灯呢。电灯只有在家里来客人或者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才开,而且那个时候的电很不稳定,刮风下雨必停,平时也经常会停。记得那时的灯泡都是那种白炽灯,屁股上有两个卡子,安上去转一下卡在灯座里,瓦数低的也不怎么亮,瓦数高的费电,加上厨房里的灯泡常年都是一层油烟,过段时间父亲就要拆下来擦干净再安上。

(三鲜汤)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的知道这个东西的,后来我知道的是海安,东台那一带的人有喝过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还不错,其实就是用油,盐,味精,酱油加开水冲泡出来的。小时最喜欢用三鲜汤泡饭,一吃一大碗,吃完了就跑出去玩了,其实长大了发现并不是我们喜欢吃三鲜汤,而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的不得已;因为是要用开水冲泡,每次都是母亲冲好了给我。有一次母亲在家旁边的田里干活,口渴叫我送点水过去。我得令赶紧回去端水,到了厨房用舀子装满水正准备送过去,灵机一动想到了三鲜汤,学着母亲平时的样子在搪瓷缸里放了油 盐 味精 酱油,倒上开水拿筷子搅了搅,盖上盖子。端起来一路小跑来到田里,母亲打开一看,笑了说国儿(我的乳名)会做三鲜汤了,因为口渴,端起来就喝了。后来才知道那时我没有把握好盐和酱油,太咸了,但母亲并没有当场指责我。(想写点什么 又没想好......)

厨房的墙体是用砖和泥巴砌起来的,外墙随着雨水风吹砖缝里就会一点点酥松,没那么结实。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房前屋后满是油菜花的季节(大略是清明前后),蜜蜂就多了起来,也时常看到外乡的养蜂人到我们这里来采蜜。经常就会有跑丢的蜜蜂,就会在厨房的墙缝里钻个洞安家,我就会拿着洋火壳,推开一头,用稻草杆把蜜蜂从洞里赶出来,等它一出来就用洋火壳扣上再关起盒子,这样就能抓到一只蜜蜂了,能高兴一整天。洋火壳是纸做的,看不到里面,为了能看到就会打开一个小小的缝,用细棍儿逗着玩,一不小心就会跑出来,有一次被蛰了,半个脸肿的像猪头,父母送到赤脚医生打一针过两天就好了(印象中不管什么毛病都是去打一针)。但这并不影响我下一次继续捉蜜蜂。

今天先写到这儿吧,后面再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