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这周的分享是《如何做到两倍薪水》,里面讲到了两种人,一种是给别人打工的人,一种是为自己打工的人。
给别人打工的人,他所想到的是干一天拿一天工资,给我多少工资干什么活。这种人不但自己这样做,还经常跟周周围同事说:别傻了,才给你那么点钱,那么卖命干嘛。
给自己打工的人,是双进程的,“给自己打工”的同时“也给老板打工”。他们的工作准则是,我做的工作“是否对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不同的思维与行动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给别人打工的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最大价值化得到的是那一份工资而已。而那给自己打工的人,不但没吃亏,而且赚到了,同一单位时间内,他不但获得了那一份薪水,还获得成长。而这种成长让两者之间日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
给别人打工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能力与回报不对等,换过说法就是说,总觉得老板给少了。而所以现在委屈求全,是因为还没有更好的”下家“。于是,等真的找到下家了,他也是同样说出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从来不会多干。
而那给自己打工的人,无论到了哪都是一副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的成长、为公司的成长着想,在别人看来傻子一样的干活,却越来越幸运,越来越受到老板的赏识。以至于招到那些人的鄙视与妒忌。
生活中不缺乏这样鲜活的例子,我身边的两个同事的工作经历正好佐证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职业之路。
同事A和B三年前同毕业于华南理工大,硕士毕业校招进入公司。
A一向自恃过高,在学校比较高调,成绩比较好,是学校学生会主席。组织能力较强。
B只能算是中上成绩,爱好广泛,喜欢钻研,运动、阅读、音乐、旅游都涉猎。
A刚进入公司时,发挥了学校学生会的那种能干,处处积极主动,很得领导赏识。但慢慢地懈怠下来了,也许是发现了比自己早来公司一年的同事,学历比自己低一大截,工资却比自己高一截的事后,态度发生了转变。她开始抱怨起不公来,觉得自己各方面能力优秀,却偏偏比别人工资低。抱怨象无边的黑暗,不但把他自己淹没 ,慢慢地也向周围的同事蔓延。A开始对工作只是应付,只求完成就行,至于完成的怎样,对他已经不太重要。他常对别人说的就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那种死命干的是傻子。
B就是他口中的傻子。他从不跟人打听工资,他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一个PPT从结构、文字 、配图都一丝不苟的。同事不爱干的活,他揽了起来;同事干完手边的活都干自己私事去了。B想起领导前几天开会让大家有空调研下有个招标相关的产品,他一言不发跟业务方了解需求去了,了解完还到处搜集了不少数据、素材,最后整理成汇报方案给领导。他总是那个默默干活的人,开业务会总是主动把会议记录发出来。自己学点什么东西总是把相关资料分享出来,时不时还搞场分享会。他干的事,按A的说法就是”爱显摆“。
渐渐地,有什么重要紧急的活总是派给B,A乐得轻松,还一边笑话B,说他自找的。就因为B自找,他加了不少班,写方案、改文档、写招标文件,经常还周末跑来公司加班。
在进公司的一两年里,B一直忙碌着,他最忙的时候身兼三四个项目。而A还是吊儿郎当的,还在说着那套不变的说辞。
终于有一天,公司部门副经理出现了空缺,B由于好几个项目的出色表现,自然赢得了这次晋升。而A开始不平起来,觉得自己能力比A强,凭什么是B上任,而不是自己。
后来,B又获得了一次升职,工资自然上涨了一大截。他由于出色的表现,合作的单位邀请他进行企业内训,竟然还获得不少授课费。而A由于再也无法忍受上司对自己的不公,愤然离职。
当看别人故事的时候,我们总能知道问题所在。因为我们能看到故事的全局,并看到了后续的结果。于是很容易判断出哪一种做法才是你应该选择的正确方式。
注意力在哪,生产力就在哪。那些只盯着工资,只想着我只是为老板打工而已,最终获得就真的只是工资而已。而那些因为够认真够努力,不但获得了更多的职场机会,更重要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自我成长。他积累了经验,不但让自己配得上这份薪水,还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份工作能否让你获得成长也是重要的选择因素。如果一份工作薪水很高,却无法让你获得成长,你也应该拒绝。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除了工资之外 ,能否在经验或学识上获得积累。那你获得价值会超越工资以外更多的东西。
原来做到两倍的薪水,就是为自己打工,关注自己的成长。把同一单位时间出售了两次:一次给老板 ,一次给自己。原来任何高深的秘诀都是如此简单的道理。重要的是你去不去做而已。
明白这些后,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