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有一阵国学热,铺天盖地宣传,扰动视听。国学这半死不活的东西,仿佛一夜涅槃重生。各种少年国学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争相开办,诸多学者教授登台解读国学。有解读《论语》的,有谈《庄子》的,有论“唐宋八大家”的,有品《三国演义》的,也有研究“红学”的,有重新演绎《易经》,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一下子国学这么高深的学问变得这么简单,还能让咱们平头老百姓亲近。他们起到了快速普及国学知识以及古典文化的作用,这份功劳不容抹杀,然而他们亦有过焉。国学仿佛变得轻贱,谁都可以上来把玩,如古董文玩一般。那些专家教授着力于一点,自以为一窥国学全境,随意指点文章,品论古今中外。当然他们在一些方面下了功夫钻研很深,穿过来穿过去,以此自傲自居。那种口吻好像在说我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我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仿佛掌握了一种武器,拿起大棒随意打人。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里将这种手段幽默地讽刺过,然而现在却愈演愈恶劣。国学热不正常,不是热,而是一场发烧,烧一退,就虚脱无力。我一直认为应该是冷的,无论国学传习,还是文史研究,就是冷的,是寂寞的,也是孤独的。只有在孤独寂寞里沉静下来研究考证,才能从纷繁里看出端倪。那么多人凑一块痛快倒是痛快,也仅仅就是起哄而已。民国大师何其多,现在又有几个!读书的已不多,做学问的更少,娱乐至死的年代博的不过是被娱乐被消费的快感。明朝那些事火了,然后明朝都是事儿。清朝宫斗剧火了,然后清朝都是宫斗后宫戏。史学家与文学家互相串通互相吹捧,“脏唐乱宋”就糊弄了唐宋文史。“兴尽悲来”就说尽了唐诗宋词,他们有能力的有见识的,却不愿下苦工的了,文史研究也就江河日下了,区区小子也只能徒叹奈何。民国大师们各研究各的,能相互交流、争辩、指正,还有痴人为学术之争而动手,有如此风气学术岂能不大盛。南宋学术上的争论最引人注目应该就是鹅湖之会上朱熹与陆象山争辩了。而春秋战国最热闹的学术现象“百家争鸣”我们现在也只能遥想了。
既然提到百家争鸣,那么百家争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诸子争的是什么,鸣的又是什么?
人类从群居以避群害,到群兽以避人类,是个漫长的过程。人类与自然斗争取得很大的胜利,生产力极大的解放出来。吃穿有了剩余,为了各自的需要,有了物品交换。为了物品交换的顺利快速进行,有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货币流通,也就有了商业行为。奴隶制度渐渐成形,商周时期已达鼎盛。春秋战国之交,黄河长江流域,土地肥沃,耕耘容易,农商兴盛,人口繁多,冶炼技术成熟,农具和兵器日益革新,为后来的诸侯混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诸侯混战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现实契机。
此时期奴隶制度渐渐解体,封建集权制度渐渐成形。华夏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小国之间的交战更加频繁,士人之间的学术交流日趋多样。士族队伍迅速壮大,意见主张相同者聚在一起,各立门户形成学派。他们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对社会变革发表意见和评论,提出各自的执政主张和道德思想,相互展开论辩,形成繁荣的文化交流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百家争鸣”。是否真有百家之多已难以考证,后人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这一时期散文文体渐臻佳境,成为古代文学文体的典范。诸子的文章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长于论辩。《孟子》如是,《墨子》如是,《韩非子》也如是,就连《庄子》亦如是。在百家争鸣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们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自己的学术,不得不进行论辩。都说自己美貌绝伦、才艺无双,那只好出来比一比了。
至于他们争的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很多人把百家争鸣的学说看成是很精深的哲学思想,其实我觉得没他们说的那么邪乎,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一种“术”。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胡适将他老师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解释为历史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一样。他们的学说有大有小:大的有平治天下之术、修身养生之术。小的有农家之术、劝学教育之术。诸子阐述了自己认知历史规律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执政的思想和理论系统。无论是儒家的仁义孝悌,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抑或者是墨家的兼爱非攻、亲士尚贤,乃至法家的耕战法治,皆有用之平治天下。纵观历史未有出于此范畴者也。他们能将乾坤之道囊括道尽,此等能力和此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孔子处于春秋时代末期,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已难以维系,但还未完全崩坏。诸侯的征伐往来还在“礼”的名义下进行,虽背地里做些不要脸的事情,但明面上还讲究个师出有名。诸侯的地盘绝大多数都是文王、武王所赐,公侯伯子男世袭之,虽然各个小国各自为政,但是依然奉周天子为主。社会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中,还不至于造成全面性动乱。小地震接连不断,大地震还没有出现。孔子也没有完全失望,相反还信心满满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大成”。他极力讲究礼仪,意在“正名”,以恢复原有的名分,使天下复归宁静。他一心复古,想在东方再造西周文明,重现文武二王之道。他编过《春秋》,可他不知道他的政治理想是场春秋大梦。好梦容易醒,醒来一场空。
而孟子却处在战国时期,周天子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地位如同乞丐一样不招诸侯待见,落魄到要靠诸侯接济才能度日。诸侯基本上扯下了“礼仪”这最后一块遮羞布,赤裸地直面利益而去。为美人、为财富、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真正的乱世自此开始,相较而言东汉末年的乱世只能算小儿科,充其量也就是过家家的小场面。诸侯混战,杀人如麻,斩首万千已屡见不鲜。诸侯为了取胜革新兵器、战备、战术,如此必然推动了兵家学说的发展。怎样能杀人快怎样来,怎样能获胜怎样来。战争将杀人的技巧拔升到另一高度,将阴谋诡诈的韬略推到高峰。春秋争霸,泓水之战后君子宋襄公成了笑话。“成列而鼓”的战阵模式很快退出历史舞台,阵战又加入了车战,“义战”终究演变为“利战”。《孙子兵法》问世后得以各种战争来验证。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能以政治外交手段而获得的利益,必不用劳民伤财的战争手段来获取。群雄并起,为政治家、兵家、纵横家搭建了大舞台。当初读书的时候,我们背的课文贾谊的《过秦论》是多么的精彩,里面的名人何其多,还有文中没有提到的名人俊杰又有多少。合纵连横,苏秦、张仪得以成名。游说之风大盛,孟子、墨子、韩非等名人相继脱颖而出。无论是想了解中国伦理史,还是想研究中国文史,都避不开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春秋战国之所以错综复杂,是因为其间烽火连天。春秋战国之所以精彩纷呈,是因为其间英雄贤人辈出。倘若有暇,可以观之。
写这篇文章,我想达到的目的是,以商量的口吻,说说我所以为的“百家争鸣”是怎么回事,孔孟做了文章的骨架,撑起了本来立不住的文字,儒家面目暂时不是我们能看透。战争形式演变只是附带提一提,想要进一步了解,请去看古典书籍。原文才能品出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