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回了一趟学校,毕业近七年,第二次回。
学校离家不算远,为什么很少回去看一看?说不清。
是开学季,晚上骑着摩拜从拖鞋门溜进来,留心看了一眼,门没变,加了一个校徽,上书1896年。学校里人不多,大多是在军训的新生,面孔稚嫩,因为晚上的缘故,表情和眼神看不真切,想必应该是朝气蓬勃居多。
读书时,校园里没共享单车,几乎人手自备一台,否则吃饭上课靠走路会很崩溃。运气不好会有掉链条的时候,技术娴熟的同学,鼓弄几下,链条就安上了,手脚衣裤都还很干净,没这个绝活的,比如我,通常都是推到学校不多的几个小修车铺,让师傅帮忙。看到原来修车的地方改名为第一修车铺,还挂上了干净整齐的蓝色招贴,会心一笑。
菁菁堂还是老样子,旧旧的,丑丑的,记忆中读书的时候也只去过一次,是和当时暧昧的女生去看校园歌手大赛,觉得台上的人都好闪亮,他们现在在哪发光呢?
骑过上院、中院、下院,当时上大课、自习、考试的地方,晚上依然是漆黑一片。那时候,书没看多久,就要跑下楼在思源湖边走一走,坐在湖边椅子上听会歌,发会呆,一天下来,书没看几页,可能大多数来自习的不像我这样,人家应该很认真。
转个弯,过座桥,就到了55栋的宿舍,9楼那个房间隐约还记得。宿舍楼下永远都是堆满了自行车,旁边的小卖部招贴上吆喝的依然是烤肠和关东煮。男生宿舍是进不去了,但那陈设,那味道,不用进去也猜得到。刻在心里的是俯身趴在阳台上的时刻,下雨或者落日的时候景观迷人,视野开阔,大脑放空,不知意义何在。
从宿舍楼拐出来,经过很少去的图书馆,到了我们的实验楼,其实论时间应该是除宿舍外呆得最多的地方,可是却没有太多印象和感触。在那的日子,有时候惴惴不安,有时候勉强挣扎,有时候无所谓。心里还是有点抗拒,草草看了一眼,就头也不回地往回骑。
经过体育场,暑假时间,这里是最人声鼎沸的地方了,跑步、踢球、散步,昏黄的路灯下大家各自捭阖,禁不住把车停在路边,站着听,我迷恋这已然陌生但又瞬间熟悉的声音,在那一瞬间,它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似乎还有无限可能,我们仍然人定胜天。
光华楼、思源湖、隧道里的涂鸦墙、以及那熟悉的宿舍,一些小事的记忆纷纷而至,当时耍酷,装无谓,不曾想过只有这些小事在这么多年后还能留在心里。
每段时光,不管辉煌,还是狼狈,都无可避免地在心中刻下印痕。这些印痕,不随脑,只随心。那些以为会记住的事,记忆会讽刺地宣告,我一点都记不清了,更别提细节;那些以为过目即忘的小事,却会不停地追寻你,叮嘱你不要忘记,甚至在梦中。
年少时,我希望自己没心没肺,神经大条,到如今,我希望有一颗敏感的心,从生活的缝隙里能多感受到一些什么,不分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