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记忆会暂时忘却发生过的事情,但身体会记住我们所受过的创伤。事情的发生也许只在一瞬间,而创伤却深埋于潜意识深处,隐藏于身体的感受和行为中。只要创伤不被彻底疗愈,当相似场景、相关人物出现时,当事人的那段痛苦记忆被重新唤醒,彼时的反应模式就会再次重现,同时伴随着恐惧、羞耻、愤怒等消极情绪。
特别说明:创伤记忆首先是个体记忆,它基于个体的创伤性体验或经历,并且因为记忆主体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没有两个个体会对同样一个伤害性事件形成完全一致的记忆。因此本案例仅作为正本清源家馆教学研究记录分享,不作为教学指导依据。
——正文——
9岁的D频繁尿床,多年来,父母为此遍寻名方,试过各种方法都不奏效。因为尿床,他受到别人的嘲笑和责问,内心极度自卑,长大一些后发展出暴力行为,经常与同学打架,是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孩子。今年4月份来到家馆后,格格老师看到了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经过一个月调整疗愈后,孩子逐渐走出了阴影,已经3个月不再尿床。近期因为以前学校的一个同学来到家馆,触发了他的痛苦记忆,再次尿床。
在正本清源家馆,问题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引导疗愈时机,格格老师马上给孩子做了心理辅导,帮助孩子清理深层次的负面记忆,重塑信念系统。
觉知,找出问题本源
首先,帮助孩子觉知,自己尿床这个事情已经解决,为什么突然又复发了呢?
引导孩子一层层的追问,最终孩子意识到,原来是因为以前学校同学(知道D尿床)的到来,让他想起了以前因为尿床,老师同学都在问他为什么这么大了还尿床,孩子内心曾经历过的恐惧、羞耻的感受再次袭来,身体不由紧张,不受控制的尿了床。
接受,真实激发勇气
老师告诉D:“你现在长大了,在你的那个同学眼中,你也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你了。你的肾也长大了,变强了。在这个同学来之前,你已经3个月都不尿床了。所以,尿床这个事情,不是因为身体做不到,而是因为以前那个恐惧的记忆还在。”
接着老师引导D接受尿床这件事。尿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哪个人没尿过床呢?家长、老师都尿过床。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因为你尿床,现在宿舍里充满味道,影响到别人的居住环境,这也是事实,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勇敢的向大家表达歉意,得到大家的包容。
此时D依然有些羞怯,但仍然鼓起勇气对大家说“因为我小时候肾发育不好,所以导致尿床,请大家包容我。”孩子们都说“没关系没关系”,每个孩子都跑过去抱抱他,感觉D的身体瞬间放松了下来。
假象,一切感受源于自己创造
D说他尿床后别的同学笑他,了解后发现,其实那些孩子的笑并无恶意,甚至当时有的同学是在笑别的事情,而D感受到的是自己因为尿床再次遭到了嘲笑,心里的恐惧和羞耻感让孩子倍感压力。
老师继续引导孩子看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其实同学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情,有的还帮他换被褥,这些负面感受,是源于自己的放不下。
老师说,“还记得以前教给你们的‘随喜他人’吗?别人说什么,那是他的权利,你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心。”
和解,坦然面对和超越
老师教给D:“在心里,对着以前那些嘲笑过你的人,告诉他们‘你们笑就笑吧,你们怎么做那是你们的事情,随喜你们。’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要再责备自己了,我也只是个受害者’,在心里抱抱自己。”
老师建议D睡觉先带上尿不湿,放心大胆的睡,不要害怕,不要担心。如果几天后不尿了,再去掉。老师告诉孩子,“这不是老师嫌弃你,是在保护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尿在了被子上,整个宿舍都会有味道,这个味道就会让别人可能说这件事,而你自己想起那个痛苦的记忆,你就又开始自责、自卑。心理上如果有压力,就不利于解决尿床这个问题。明白了吗?”孩子点点头。至此孩子完全认同和接纳了,也不带任何压力的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后记:我想,格格老师之所以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引导他面对痛苦的记忆,看清自己,重建自信,是因为她能瞬间化身于当下的孩子,感同身受于孩子心里承受的苦,对事件背后的真相具有不可思议的洞察力,从而能从根源上真正解决问题。
来源:一个教育观察者的笔记实录
(本文已获当事人许可,为保护孩子隐私,用化名。)
|心性是学习力的根本|培养学习内驱力|开启孩子天赋智慧|
|正本清源|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