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读书学习的误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大道理学太多,这种学习方式跟打鸡血的感觉有点类似:学习过程中接触新知开脑洞,感觉马上就到了人生巅峰。学完之后发现生活原封不动,产生巨大落差,状态更不如以前。一种是一味学习大量实操性工具,例如时间管理工具、写作技巧等,想借此提速,走上成长的快车道,但在执行过程当中却容易迷失,轻言放弃。如何在学习过程当中做好平衡,让学习有始有终,需要我们调整好正确的学习姿势:先修道,后习术,多实践。
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最根本的原则和规律,需要我们去无条件去依循的。为什么要首先了解道?因为大的层面可以给到我们一个宏观的架构,可以增加我们对事物的掌控感。一本书在开篇会用较大篇幅来说明他著作的理论基础。有了基础铺垫才会让读者明白是什么,意义何在,进而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假设一本学习类书籍把这部分去掉,一上来就讲核心方法,即使讲的再好,读者也是云里雾里,索然无味。学习也一样,没有大前提的深度理解就会造成方向错乱,处处碰壁。所以探求根本之道,就像男人在评论国际时事时,感觉自己掌管着一个国家一样过瘾,可以从一定高度审视自己后续的行为。
得“道”后需要有“术”去配合支撑。“道”才会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否则得“道”之后也是然并卵。所谓“术”就是指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贴合我们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可以直接拿来用。所有的“术”都是在“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依附在我们的大目标上。脱离了大方向就变成了“邪术”。
“术”更像是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面有刀具、锤子、锯子、钳子、斧子。。。当需要劈开一块木头时我们可以用斧子,可以用锯子,也可以锤子、斧子配合使用。我们可以在储备的工具箱当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工具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不是陷入在思考问题时一团乱麻,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的囧境。这些工具可以是一些成熟的模型,例如常见的3C战略制定、4P营销、Smart目标制定、DISC人格分析等等,也可以是自己通过读书、实践习得的方法流程。所有这些工具都可以帮我们在思考表达或者面临复杂问题时帮我们快速厘清脉络,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出最终结果,形成结构化思考的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些固化的模式跟我们常说的经验主义并不冲突,关键是看如何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做进一步优化。
实践。实践的重要性我不必所说。就跟我们学游泳一样,理论课老师教我们游泳中用到的阻力、浮力、推进力。。。这是“道”。实操课老师叫我们在自由泳的过程当中要反手切水,避免用手掌拍水,手肘要夹紧耳朵,手动时脚不要动。。。这是“术”。认知已经细化到具体动作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学会游泳了,还需要下水N次,呛N次水才可以学得会。每呛一次水都算是成长,因为每一次自己已经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方法加深理解和体会。等这些固化的模式能熟练运用的时候,越往后就越能对这些技能收发自如,甚至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自创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这时我们最初学习的知识已经内化为我们自身的才干了。所有的知识从僵化到固化再到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从知识到技能再到才干蜕变的过程,愿每个爱学习的小伙伴都尽快蜕变为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