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自卑与超越》的一个章节《家庭中的关注与忽视》。
孩子们总是能很快精通赢得关注的方法。
比如备受宠溺的孩子,常常害怕被独自留在黑暗中,他们会利用这种害怕来博得母亲对自己的亲近呵护。
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常常会在黑暗中大哭,然后母亲听到哭声赶过来。
孩子不想与母亲分开,他的所有情感、所有力气和所有精神都专注于要创造一种情景,让母亲不得不赶来照看她,再次回到他身边。
他努力用哭泣、叫喊、无法入睡或者其他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麻烦小家伙的方式,将母亲吸引到自己身边。
有一种感觉,一直吸引着教育者与心理学的关注,那就是“害怕”。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寻找害怕产生的原因,而更注重探究它的目的。
所有受宠爱的孩子都会害怕,透过害怕他们能够得到关注。
利用它,孩子可以成功地将母亲拖在身边。胆小的孩子往往都是娇生惯养的,而且希望能够继续被娇纵。
被宠坏的孩子有时会做噩梦,在睡梦中突然大哭起来。这很常见。
睡眠和清醒并非对立,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
孩子们在睡梦中的行为与白天如出一辙。
想要改变现状以谋求自身利益的目标,作用于他们的身心整体,经过一些试探和经历之后,他们找到了达成目标的终极捷径。
哪怕在梦中,与个人目标相一致的思想、想象和记忆力,仍旧活跃在他们的大脑中。几次经验后,受到宠爱的孩子就会发现,噩梦能将妈妈带回到自己身边。
在梦中紧张害怕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好办法,可以有效地赢得关注,这已经固化成了习惯。
也许这些孩子长大后,仍然会继续做紧张的梦。
焦虑的作用是如此显著。
要吸引注意力有许多的办法。有时候是睡衣不舒服,有时候是要喝水,有时候是害怕强盗或怪兽。总之,如果父母不坐在床边,有的孩子就无法入睡。
对于被宠坏的孩子来说,生病也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伞。
生病时,父母对他们总是比平时更纵容一些。
有的孩子会在生病后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儿童的表现。
并不是生病使他们变成了问题儿童。事实是,在痊愈后,孩子还记得生病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百依百顺。当父母不再那样宠溺他们之后,他们就用当一个问题儿童来作为报复。
有时孩子们看到父母围着其他生病的孩子团团转,便也会希望自己生病。
一名男孩在家里排行老二,整天招惹麻烦,无所不为、桀骜不驯。
他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建议应该把他送到少年管教所去。
就在这时,这名男孩生病了,打上石膏躺了足足六个月。等到痊愈后,他居然成了家里的模范男孩!
我们无法相信是他的疾病本身造成了这种影响,但原因很快浮现出来,这些改变完全是由于,他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
他一直以为父母更喜欢他的兄弟,觉得自己被放弃了。
可是在生病期间,他发现自己成为家人关切的中心,每个人都在照顾他、帮助他。
他很聪明,因此很快将曾经认为自己被忽视的念头抛在了一边。
渴望被关注,害怕被忽视,这就是人性。
爱的匮乏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我想到了自己之前写过的一篇随感。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要拨云见日,透过表面现象,看到这个孩子内心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地来帮助他。
当你读懂了他的内心需求并作出恰当的回应,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书已过半。
而修行仿佛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