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八讲》232-240
八、飘荡与回归
——在人情世界中寻得心灵的安顿
(一)长恨此身非我有——《临江仙》之觉悟
东坡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元丰五年之前,东坡实际上是“闲而不适”,无法游心于物;元丰五年之后,东坡文学才出现真正的闲情。《临江仙.夜归临皋》便是重要的关键。
词的上片,记录酒后夜归的过程。夜深人静,聚会已散,孤身酒醒,却有家归不得。下片则写“倚杖听江声”的感慨与体悟。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身不由己之感,“何时忘却营营”则是反身观照后的深沉感叹:人寄身宇宙,生死无由,对自己有形的身体尚且无法自主,那么汲汲营营于各种追求,何尝不是镜花水月,终究成空?
此时此刻,夜色寂静,晚风止歇,降水平静无波。天地无言,一片静寂之中,心中的波涛渐渐平和,内在的情思也随之清澈明镜,从而引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体悟。这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放下,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和,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随缘自适,是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超然境界。
东坡旷达的胸襟,事实上正是儒释道思想圆融合一的呈现——儒家的毋意、毋必、毋我,以及庄子的无待、佛家的空诸一切,这些修为是精神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再受限于涓涓时间之流——这是一段释放身心达到心灵自由的过程。
(二)我亦是行人——时空限制中的自由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一首送别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早已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我最喜欢的是词中的“依然一笑作春温”一句。笑靥可掬,温润可感,纵然时空一再变化,不变的是坦然无碍的心境,是发自心底的春日般的温暖神韵。这既是钱穆父,也是诗人面对飘荡人生的态度。所谓“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正是二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心境与耿介风骨的写照。
下片写月夜送别。“尊前不用翠眉颦”表明了诗人面对离愁的态度:世间离别本是寻常事,无须过度哀伤。更何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人都是时空中的个过客,又何必计较人聚人散、时间久暂和江南江北、空间远近呢?
诗词的结语往往最能看出境界。此词表现了东坡送行之作之前没有的豁达,也揭示了一种精神力量,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和操守,忘情于升沉得失,虽远行亦能安之若素,虽送别也能释虑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