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我认为我是不会结婚的。
即使结婚,也不会举办婚礼,不会拍婚纱照,不会安排酒席、不会买首饰。
可是,我发现人的观点是会变的。
当你真的有结婚的打算时,所有的这一切你都想做了,因为只有把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地完成,你才会感觉到“哦,我真的是要结婚了”。
否则,你一点都感受不到结婚的喜庆和喜悦。
2
有时候我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有时候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之前,我不清楚婚礼对我的意义是什么。花钱举办一场众人的狂欢,最后呢?虚伪的表演。一切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对自己的生活改变并没有什么用。
那时,我幻想的是旅行结婚,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即避免了麻烦,也可以开阔眼界。
而当我变成一只笼中鸟,旅行开始变得奢侈,心也开始慢慢沉寂。
3
直到现在,我开始真正意识到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结婚是两家人的事情。
而想到这个问题完全没有贬义,而是开始慢慢认可这件事情。
当我跟我妈说我要结婚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女儿要结婚了,而是对方的父母为什么没有过来跟她提亲。意思就是为什么这句话不是从对方家长口中说出的,而是从自己女儿口中说出的?
恋爱与否、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那是你们两个人的事,可是一牵涉到结婚,就变成两个家族的问题了。
4
说说其中的仪式感。也是现如今已经简化了的仪式。
男方父母要向女方父母提出第一次见面邀请,当然作为陌生人的他们是不会通电话的,而此时你们两个人就成了他们的传话筒,任何一个小细节都需要你们两个与各自的父母商议。
当然,第一次见面,作为男方父母怎能空手而来,当然要带上自己的诚意——见面礼金。按照我们这边的习俗,礼金的方式分两种:第一种,第一次小范围见面,礼金几千元,第二次正式见面,约见的人会多一点,双方家族的人都会出现,这次就算是提亲了,礼金要十几万,第三次就是举办婚礼了;还有一种也是见面两次,但是第一次就有家族的人出面,第二次直接提亲,第一次礼金2、3万,第二次6、7、8、9万不等。
5
可是,这些是村里人的习俗,一般只针对不上学、在20岁前就结婚的人,当然也有大学毕业的人遵守,但是非常少。
上大学的人,一般都是自由恋爱,两个人有感情的基础上,似乎没有钱也可以结婚,而村里面经过介绍认识的就不一样了。
村里人爱攀比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爱说“你看谁谁谁结婚的时候,婆家拿了多少彩礼,婚礼配备怎么样,准备的房子怎么样”,因为他们的生活扎根在农村,所以一切都要以农村的标准来办。
而常年在外、毕业也不回去的大学生似乎与农村有所脱离,也不参与大家的攀比。离得较远,所以也不怕大家的闲言。除了结婚时与村里人见面,平时谁会动不动提起在别处生活的你呢。
6
作为土生土长农村人的我,虽然不在意村里的很多习俗,但是还是会考虑一下。
父母还生活在农村,儿女的婚姻对他们来说是大事,婚礼的所有安排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儿女的幸福问题,更是他们的尊严和面子问题。
一句话,就是“不能让他们丢人”。
而对于我来说呢,我觉得习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你按照习俗一件一件来的时候,你发现每一样习俗都会提升你的幸福指数。
拿彩礼来说吧,无论男方给多少钱,最后还是你们两个人花了,无论以什么方式,但是男方若是在你们结婚的时候一分不给,而在平时把钱都存到你的卡上,虽然实际作用一样,但是意义却相差甚远。
结婚是一件费心神的事情,是带着无比憧憬的心情去准备每一个环节的。处处想要甜蜜的感觉,而那个时候的彩礼代表的是对方对你的重视程度。
钱多一点,他对你的爱就多一点,他的父母对你的喜欢就多一点,你的父母脸上更有面子一点。
其实,还是那点儿钱而已。
搞定女孩很容易,搞定女孩的父母也很容易,只要你放低姿态,拿出诚意,似乎其他一切都不成问题。
就怕你什么都没有,还把脸仰得比天高。
当然放低姿态并不意味着女方可以故意刁难,只是将心比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