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41天。【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要事前就揣测别人欺诈自己,不要事前就怀疑别人不信任自己,但若也能事先就察觉出欺诈与不信,这是贤人了吧!什么是“逆诈”“亿”和先觉?“逆诈”,是指事情还未发生,就怀疑别人欺诈自己。”“不亿不信”是指不事前怀疑别人不信任自己。亿,亿度、揣测,指还未见却已怀疑。不信,别人不信任自己。“先觉”,就是及早察觉。贤者内心有明,所以不被人欺。什么是疑?对我们夫凡而言,疑心是否普遍存在?“疑”,本义是迷惑,引申为疑问,猜疑,犹豫,估计,畏惧等。就是我看不清真相,内心动摇不定,是耶?否耶?心生疑虑。《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寓言“疑邻窃斧”说:“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表情、言谈话语,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了。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其实类似的情况,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发生过,无端的猜测,往往会干扰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带来更多的困扰。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自证预言。自证预言就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稍微观察一下,这样的疑心,在我们的交往中确实普遍存在?对欺骗过我或者名声不好的人,我一定会保持高度警惕;对陌生人或者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保持警惕、怀疑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自己的至亲或者最信任的人,我们难道不生疑心了吗?我们虽然非常信任这个人,但稍有风吹草动,我们内心的疑风,是否立马生起?所以,孔子所说的这个疑心,在我们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有时候显现在事上,有时候暂时没有显现在事上。断除疑心,当从本上努力。《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养一斋札记》说:“逆诈、亿不信,都是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时,易构此想。君子不于逆亿用功,只就忿懥四者竭力克之,得到消磨将净,则心平如水,不必鉴物而物在鉴中。”“逆诈、亿不信”都是“心不得其正”的表现,都是在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时,容易产生。君子不直接在“逆诈、亿不信”上用功,而是在产生“逆诈、亿不信”的因上着力,尽最大努力去克制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四种烦恼情绪。这些烦恼情绪被消磨清净之后,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如水,此时不要刻意去观照万物,万物自然在心中如实显现。故心正之后,必然意诚,意诚之后,何来疑心?
5、读家书,听点评感悟✔:2分
读腊梅老师家书,你来了一定有收获,你学了一定有收获,腊梅老师坚定进行线下学习会,想尽一切办法带领更多人走进致良知,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读大群老师功课,一件事本来就有是与非两种情况,对于别人的拒绝,不如自己想象的是时,就有的不舒服的感觉。这完全是自己的一个模式,请求任何事,都有是与非两个结果,都是中性的事实而已。都有50%的几率,无论如何,都坦然接受就好。
的起心动念,不如自己的意时,就想当然认为不对,还由此演绎一些对别人的评判,是自己头脑的把戏。没有活在当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保持对自己头脑的觉察,让自己在清明中,拥有一颗凡事感恩的心。感恩所有遇见,都是来照见我自己的
听俊山老师课程支持,让客户从环境受到滋养,再从内心受到滋养,生意也越来越好。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是利他,那么最终都利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