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化学,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等等。古代的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只有掌握了这六艺的人才有资格叫读书人,才有能力上青楼。论读书的重要性啊!!!
六艺是什么呢?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做人首先得有礼貌。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
乐:音乐和舞蹈(收获脑残粉的工具)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在齐国听“韶乐”演唱会,一下听high了,“三月不知肉味”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黄帝时期已经在使用弩箭了。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穿心箭)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四连发)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秒射)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领导您先射)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稳准狠)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老司机必备。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油门不能太响)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会飘移技术)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礼让行人)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倒车转弯技术过硬)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右车道行驶)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书》首先谈到"六书"的具体名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 ,而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
数:数,指数理化(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五行相克就是物理化学《广雅》:“数,术也。”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
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如宋朝时期著名大数学家秦九韶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
学完六艺都成年了,修身结束就到了齐家的步骤了,不然如何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