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书籍的分类
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一本书的主题结构,作者的主要观点和选择思路,这些都是框架上的内容。要想吃透一本书,就必须了解细节的问题,需要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阅读之前有明确书的类型。
了解了书的类别,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很多作者在书名和前言上下功夫,让读者了解书的类别。)
现在各类型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比如报纸、杂志、期刊,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各种学习材料以及大量数据信息和理论的文件。人类的所有智慧和经验都能在以文字为载体的资料中找到。不同的阅读材料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阅读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类型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读法。读者应该根据类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阅读时的第一步要明确阅读材料的类别,读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最主要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把阅读材料分为虚构的小说类和传达知识的论说类。小说可根据内容分为历史小说、都市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玄幻小说等。论说类的书籍,可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又可分为历史类、哲学类、社会类、经济类等,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又可分为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机械类等。
有些书籍类别并不是很容易分辨,比如怎样判断你所阅读的书籍是一本虚构的小说,还是论说类的书籍。 因为很多小说包含太多的社会科学的观点,一些科学类著作中也有很多小说的影子。一些科幻小说中,可能出现很多物理和化学的理论,还有一种文体兼与小说和非小说之间。印度移民作家奈布尔的作品,大部分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问题。他的小说总是包含非小说的因素,非小说有包含小说的因素,导致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
论说性的书是指作者根据一些事实、数据和道理得出来的,由观点理论假设和推断组成的传达知识的书。大部分的论说文和小说一样可以一眼识别出来,但也有不容易识别的,比如历史类和哲学类的书籍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所提供的知识和启发截然不同。生物学和生理学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强调的重点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书名、前言和目录可以让书籍分类变得容易一些。例如爱因斯坦和英菲尔德合著的一本科学著作《物理的演进》。从书名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本关于物理学的科学著作,而不是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的前言中明确的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去阅读。他们还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的分析,提醒读者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概念中的细节。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可以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在前言中或许一些相关信息。
此外,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心里明确一个给书籍分类的标准,因为有时仅仅通过书名、前言和目录仍不能保证你做出准确的辨别。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当.斯密的《富国论》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如果不清楚伦理学属于社会学,就可能把它和生物学归入同一类,如果你不了解生物学和生理学属于不同的学科,你就有无法进一步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从不同的书籍中找到相似点和不同点的能力需要训练提高,随着阅读书籍种类的增多,这种能力就会不断加强,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心中就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而能够快速判断出一本书所属的类别。
按照一本书中内容的可操作性可以分为理论性作品和实用性作品。实用性作品是指能够带来实际效用的作品,不管是暂时的还是长远的。理论性作品纯粹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认识某个问题。前者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后者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有时可以根据书名做出判断,如果书名中出现了“论”“”原理”“原则”等字眼,那么这本书很可能是理论性的作品。如果书中有“如何”“怎样”“技巧”“方法”“指南”“手册”等字眼,那么这本书就是实用型的作品。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这本书这些书我可能不能给你带来指导,或者你认为书中的方法是错误的,但并不妨碍你把它归入实用性作品。比如你可能认为康德的《实践理论性批判》中所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不实际的,但是你还是应该把它归路使用前作品,因为作者写作的意图是在于说服你跟随他的建议。
提炼:书籍类别分辨的能力是通过后天训练可以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帮助我们能够快速地给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深入的去研读需要的文章。
7月20日
吃透书的结构
分析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书中内容的结构。不论什么类型的书都应该掌握它的整体性和组织架构。任何一本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把语言组织成段落,把段落组织成文章表达出一个中心思想。
分析阅读要求,我们读完一本书,以后能够用简短的句子,概括本书的大意,找出这本书的主题和重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用三言两语告诉别人这本书讲了什么,表达的很清楚,说明你已经把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书名和前言中获得一些信息,比如小说《唐吉诃德》原名为《奇情异想的唐吉诃德.台.拉.曼》从这个名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奇情异想的绅士。
作者会在前言中概括书中的精华内容介绍自己的写作意图引导读者阅读。比如斯罗多德写的关于希腊民族和波斯民族战争的《历史》。在引言中这样介绍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出版这本书是希望提醒人们前人所做的事情,以免希腊人和异邦人伟大。的事迹失去了应得的光荣,此外还记录了他们在这些宿怨中的领土状态。
有些书籍的封面有出版社的介绍或名人的推荐,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作者的介绍和出版社的介绍也有参考的作用。
要想真正读懂一本书里,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文章的大意。由于读者的认知知识体系的不同,对文章的诠释也会有所不同。无论怎样概括文章的大意,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要客观准确地诠释出作者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概括出书中的大意,也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或故事的主干。抓住故事的主干和主要论点之后就能提纲确立,把握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小说的书中内容好看与否,全在于细节内容的补充。)
分析阅读的另一个任务是研究一本书的目录或一篇文章的段落,分析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文中是有多个段落组成,文章有多个章节组成,看看各个部分之间是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否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出来。好书都有完整的整体架构,各部分之间很统一可读性强。
要想读懂一本书,就要把握书中的架构和规划,把握一本书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用图解拟定大纲,列出各部分的纲要,比如画思维导图。
刚开始做这种大纲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麻烦,但是要知道大部分优秀的阅读者都是用这种方式获得一本书的整体架构。当你熟悉了这种技巧以后,你就会发现很快能够把握住文章的结果。当然有些阅读的内容比较简单,就不用在纸上,只要在大脑中想象中各部分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列大纲,画思维导图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文章中内容加以改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比如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在阅读一本论说性的书籍时,你可以通过作者的论点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吃透文章的结构是读者的责任,就像当初作者有责任设计好文章的结构一样。优秀的阅读者应该善于领会作者对文中整体内容的设计。
这篇文章作者是介绍了分析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吃透书的结构。
把握书的整体结构。可以通过书名书的前言以及书籍的封面,以及作者简介来了解这本书的大意。还可以通过立定大纲做思维导图把握书的脉络。
简短的内容介绍,基本囊括了一些方法,作者没有完全展开受篇幅的影响,但是,作为读者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拓展,运用到我们的阅读当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7月21
判定书的主旨
分析阅读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判定书的主旨。所谓书的主旨就是作者表达他对某件事的判断。在论说性的文章中,作者通常会承诺指导我们做某件事情或告诉我们某个道理。找到了文章的主旨就能知道作者是怎样的遵守他的承诺,怎样表述他的判断,同时也知道作者的观点书中的主题以及作者,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就需要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句子和段落传达的主旨,找到书中重要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找到作者写作这本书的主旨。
找关键句
文章的主旨是逻辑的单位,也就是思想和知识的单位。遗憾的是,语言与思想或知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不是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在表达文章的主旨。主旨是什么组织,是作者声明的知识和观点表达知识和观点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提出问题的是疑问句,主旨这是问题的答案。文章中表达希望和企图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意图等不直接传到作者的主旨。
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可以表达不止一个意思,由于字眼的歧义一个句子可以表达多个意思,这就需要读者去进行理解把握。例如“阅读就是学习”,它可以表达学习知识,也可以表达增强理解力。
优秀的阅读者善于找出书中的关键句子分析文章的主旨。一本书中关键的句子只有少数几句话,我们需要思考全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在哪里应该怎样诠释这些句子?
速读对那些不重要的句子,可以快速略过去,重点阅读那些需要花费努力来解释的句子。因为关键句子通常不容易理解,需要读得仔细一些对于作者来说越重要的句子,越需要读者付出努力才能理解。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对事件或观点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作出判断的理由和依据。 有些作者会在重要的句子底下划线或者用黑体斜体字,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有些标上了记号的句子应该重点阅读。
论说性的书籍一般会把主旨写在开头部分-“开门见山”。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他的观点,所以会把主旨放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有些作者会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观点把主旨放在答案的部分。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自己只应该给这个句子做着标记,因为那很可能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学习的本质就是要解除自己的疑惑,让阅读有意义。
另一个找出关键句的依据,是找出关键词。关键词所在的句子,通常就是关键句。同理如果你对某个句子感到来理解,句子中的主要词汇通常做关键词。弄懂了关键词也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读者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找到关键句,例如演绎式的文章结构,通常把主旨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归纳式的文章结构通常把主旨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分辨出作者写作的顺序和方式就可以到相应的部位找到文章的主旨。
(本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阐述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对事件或观点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及作出判断的理由和依据。同时介绍了如何寻找关键句,因为找出书中的关键句,就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章的主旨(用自己语言诠释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子之后就要根据这些观点去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句子意思的最好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关键句子。
当你掌握了文章的主旨。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出书书中的关键句子,比如“教学相长”可以用另一句话表达: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或者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己的学,在学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去教。
可以尝试用这样的练习,从阅读材料中找一些复杂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把句子写出来,最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复述作者的话。
如果你只是在个别字的前后顺序上做一些所谓的变动呢,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未必理解作者的意思。如果你很难改变,做这个句子,说明你只从作者那里得到了一些信息还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这类似于进行翻译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发一句外文翻译成中文,说明我们没有读懂那句话。
另外一个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文章主旨的办法,就是举例说明作者说表述的意思,如果你不能举出一个虚构的或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的思想,证明你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比如作者的主旨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我们可以去科举制度的例子进行说明。
判断书的主旨是分析阅读的精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真正把作者的思想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我们读者应该不仅能重复作者的话,而且用自己的语言去正确的诠释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这就说明真正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后半段作者介绍了如何判定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就是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出关键句或者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温州天福教学的内容准确强调,判断说的阻止是我们分析阅读的经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重要的是能包住的思想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作者做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找到关键句,重视分析文章的主旨的价值和作用。)
7月22日
评价书的价值与观点
了解了书中的主旨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评价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书的内容对自己是否有价值。阅读文章之后,读者应该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是主动阅读的本质特征主动阅读不仅要求读者了解作者表达了什么内容,而且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这样才算完整的阅读了一本书。只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能成为文字的主人。
在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书中的文字是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作者说完之后就应该是读者来通过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论水平的高低,读者都应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读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学习者的美德不是被动的顺从,而是积极主动地消化吸收作者传达的知识和思想,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摒弃传统教育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被动的去接受相关信息,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积极阅读的一种表现,在提出看法前一定要充分理解作者所说的观点。只有当你掌握了文章的主旨,才知道作者观点和重要内容,才能够客观地评价作者的观点。
评价不等于批评,不要把评价和不同意混为一谈。同意或者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评价的出发点是真理,而不是你的主观倾向。
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之后,才能对书的内容作出判断,而不能只读一两页就盲目地做出结论。这可能会断章取义,误解了作者的意思。当你对一个作者作出评价时,最好要了解这位作者的多部重要著作,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不要争强好胜,应该保持理性,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反对的理由。我们应该清楚阅读的目的是获得知识,而不是推翻作者的观点;阅读的目的是增长知识和理解力,而不是批驳者。
这就需要我们知道应该关注这件事的真理本身,作者的观点离真理的距离,读者的观点与真理的距离。优秀的阅读者应该在真理本身、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之间做出区分。
没有一本书好的无懈可击,我们可以驳斥书中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反驳真理。作者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达知识或者说服读者相信某些道理。 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给出不同意的理由,如果同意作者所说的观点也要有同意的依据,可以说出自己见解支撑的理论和证据。
总之,正确的评价书的价值和观点,应该遵从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要保持理性、公正、客观地评价,不盲目反对和赞同;同时要有理由有论据。
只关注真理本身、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之间的距离。
7月23
《高效阅读》的第七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宏观把握一本书。即把握书的分类,掌握书的结构,判定书的主旨,评价书的价值与观点。 通过阅读本章认识到阅读书籍需要由外向内的渗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有总体到部分的阅读方式,把握作者给出的重要信息,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写作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克服主观倾向,阅读出书籍真实面目,正确把握主旨的重要性。寻求真理,客观的评价书的的价值。阅读其实就是获得知识,寻求真理的过程。
篇幅紧凑内容内涵丰富,需要反复阅读,反复运用。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会有所帮助。
当然,不同的读者都有不相同的理解,感觉在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具体化事例说明不足,没有明确训练方向,训练方法内容没有像前几章那样给出,希望让基础不一的阅读者都能得到锻炼。(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