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你从来不选择?
乔布斯说,当你经历过一切,回身看身后的dots,它们都会自然地、出乎意料地连在一起;给你走过的路,今时今日所站在的位置,找到一个合适的诠释。所以我们要忠于内心,做好选择,故事可以以后再讲,反正怎么都能圆成一个故事。还有一种活法,是信奉人生本无意义,存在先于本质。生存为大,尔后创造、造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 前者属于臣服生命所安排的轨迹,生命的意义在于揭示,走进真相,然后静看绽放。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很隐暗,但终会柳暗花明。后者属于萨特式存在主义,今天创造明天,一切源于个人意愿。做个比喻吧:
站在历史长河和时间轴上看,乔布斯的一生像是个电影,结局已被安排好,各个场景布下各种暗示hint,看到最后可能还需要反复回想甚至再看一遍,所谓重新诠释生命中的各个连接点。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乔布斯只是演员,他并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也不知道是否所谓的“成功”在街角等待,他所做的,就是一个演员的本分工作,演好自己的角色,入戏。
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则像现代美剧:为了引人入胜而不得不高潮迭起,边播出边编剧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同时并没有需要从头再看一遍,各季的高潮互换对整体剧情也没什么影响,从中间抽出那一季都可以自high。萨特在这个过程中好像不仅要做演员,还要做编剧,因此入戏时候淋漓,出戏的时候还要统筹纵观大局以及保证收视率。不然投资被卡,存在变成不存在,什么本质、意义都变成了青烟一缕。
如果我们讨论的真是选择娱乐项目,那么不非得二者取一,看心情就好。然而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人生,那我觉得还是早想清楚早做选择的好。不然不知道精力是放在制作大片还是保证收视率上,会很混乱。
明白了这个概念后,我们来说说连接这两种体系的那个点 — 选择:它们其实都牵扯到选择。所谓那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停顿,左右环看,分析一下各个选择带来的下几步棋的那个瞬间。
选择到来的方式可能不同:一个被暗流所引,可能是从天而降的;另一个则是自己所寻,高喊口号的,亲手书写的。但站在这个节点,你都会非常清晰的感觉到,生命的轮盘会在此刻被拨转。要么坚持内心静待结果,要么自己喊的宣言誓死也要完成无论艰难险阻。我们都做出了有意识的选择。
回想一下走过的路,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感觉吧。多久会有一次这种感觉,和我们是否对自己的生命有主导权相关:越频繁,主导权越强;反之亦然。看看十年前的你,五年前的你,现在的你,有一个故事把它们联系起来吗,这几年中的每个小的事件,是对你人生电影的铺垫吗?还是计划怎能赶得上变化,新季刚刚拿到新的投资,一切蓄势待发,先拍完再说。还是,neither?
这个neither,就是第三类人,所谓的随波逐流(flow). 这是个被普遍贬义化的一个概念。典型的flow有以下特征,到哪儿都不用操心,总是路遇贵人;丢了东西总能找回来;对什么不是很计较;跟谁都能打成一片。我老公有个发小,骨骼惊奇堪称福将,小时侯家里环境一般于是中学开始靠打麻将赚学费,每次必赢。此人忠诚无比不善言辞,然而充满正义之心非常容易赢得人的信任,因此销售做的风生水起。他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销售这一职业头衔的看法,明白了做个好销售不是靠堆笑嘴皮子,或者是操纵客户心理,短时间赢得信任才是法宝。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做个flow有时候非常幸福,不纠结不焦虑,天天活出别人修炼也修炼不出来的状态,你说为什么好多人觉得它是贬义词。他们应该就是那些,根本不会遇到岔路口的所以根本不用做选择、被修炼之人羡慕死的存在们(being)….
所以你说修炼的终极幻想是什么,在一潭死水中宣布我可以无欲无求,内心平稳安宁;还是游到海里迎着风暴知难而上,努力钻到风暴中心,享受壮烈后的宁静;又或者修好自己的船,看好自己的方向,无问西东,跟随冥冥之中的指引,到达彼岸后回首看看所经历的、却不自知的一切。对号入座的话第一种是达世;第二种是萨特;第三种是乔布斯。
达世后来明白,没有得到过的东西何谈放弃。这点我同意。你说你宁可过平静生活,先说说你有能力纸醉金迷吗?于是他便成了存在主义,我的命运我来写,随之应付不来扑面而来的欲望和人性弱点,在找到台风眼前迷失。旁观者眼里能看到这些吗,很难。人们最容易看到简单的外在的易懂的联系:所以我们的瑟玛,纵使灵性觉悟超前,却只能被人以容貌所评判。没人能看到她日日修身在生活中修行,个个视她为那个他人修行中戒不掉的欲望。明明是自己做的选择,跟别人有什么关系。不想退回一潭死水不是还有第三种吗,抛开一切噪音跟随内心就好。
难的是那些没在死水里待过,不得在不面对风暴的同时寻找台风眼,结果半路迷失的人。这是不是大多数人都循了的路。
所以故事变了吗,没有。变了的是我们的思维意识在十几年来的成长。真是令人欣慰。
我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篇影评是一股暗流,隐隐把我的生命轨迹稍微导向了一个角度,如此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