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家奴
今天(30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在微博给国家电影局写了一封信,请求彻查豆瓣的不公正评分。
毕志飞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逐梦演艺圈》是他的处女作,号称“十二年磨一剑”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用,《逐梦演艺圈》的豆瓣评分至今仍然是2.1,累计票房233.7万。从去年豆瓣评分出来的那一刻,毕志飞就跟豆瓣杠上了,他认为豆瓣的评分不公正,毕竟,《逐梦演艺圈》在他心里是要角逐戛纳的存在。
他先是通过电影官微发出交涉函,说自己十二年的心血被豆瓣一天毁了,要求豆瓣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和弥补措施,并且公开、书面道歉。接着,电影出品方直接把豆瓣公司告了,索赔1元并要求判令豆瓣公开说明情况。对此,豆瓣方面表示,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毕志飞没有停下步伐,他不断地在微博转发各种证明豆瓣评分有问题的文章,就连做梦都梦到豆瓣承认评分有问题。今天,他直接给国家电影局写信了。
有人认为,毕志飞真正让人恶心的不是他这些哗众取宠的言行,而是他背后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方、半官方组织。中国电影家协会副党组书记能公开说邀请他参加金鸡奖,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说这部电影是电影人的指南、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说这部电影广受大中学生喜爱等等等,知乎上都有央视播报的,中国各色半官方组织对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
包括他的岳父,以及他是如何从这样一个蠢蛋走到这样一个能让如此多人背书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挤占掉了多少真正热爱电影事业的青年导演,才是让人痛心的
百度百科对14-16周岁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如下描述:个人主义发达:不管表达方式的对错与否也不管会不会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造成影响。缺乏现实感的求知欲爆发:不论是否与自身本分有关,强烈吸收自己热爱之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尽其可能的认为我有吸收的权利。自我中心:还不具有独立自我判对错的能力,在想法上还是比较不健全会出现,“你们谁都不了解我,全世界都不了解我”。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针锋相对数落自己以外的一切,表现欲望强烈、陶醉在自己,并不会有是非观。过度自尊:会将自尊、隐私权或是尊重等字眼挂在嘴边,但实质上是以对自身绝对有利的立场偏移定义。冷漠:认为热情是依赖的表现,借着冷漠来代表自己的独立。对待亲人、朋友和表示关心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态度。对现实的拒绝:成年人的认知会被青少年给有所拒绝与逃避,成年人看来,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经验及周详思考,幼稚而且自私,幼稚行为,不切实际的想法,成绩代表一切,孩子需要听从父母的管教。可见毕导最大的问题不是才华和能力,而是心智。
当时我就震惊了,国家电影管理局还真没权限去管豆瓣,这位毕导演,除了罗列自己一堆头衔外,有几个地方很神奇。
第一,大众认为你水平不行,就是给国家丢了脸?(毕导演能在电影行业代表中国,谁给的自信?)
第二,作为陈情书信,使用“汇报”字眼,既然是汇报,又将其公开,是想做啥?搏同情搏舆论裹挟上级?
第三,不断强调“党政机关”试图将自身和党政机关捆绑,然而其陈情中又完美避过了全部抹黑辱骂言论案例。
更多就不说了,业务差劲,政治幼稚,连个材料都写不好的水平还是算了吧。看了这篇前言不搭后语的报告之后,强烈要求彻查毕志飞的访问学者身份,国家的钱花到哪里去了,这种人是不是给国家造成浪费了。这个人宛如低能。那封信通篇看下来自我矛盾。一方面声称自己是普通导演,后面又扯一大堆名号,扯虎皮拉大旗,将个人得失与“国家荣誉”强行捆绑。所以,他还坏。他电影我没看过不做评价,就手绘海报及个人照片来看,我觉得他浪费了我国教育资源,毫无美感。一大票明星,给他站台,一大帮电影学院的头头帮着吹捧,这才是最应该警惕的,戏精毕背后的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个圈子必须得大量换血,重新打造职业生态。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好好去学习学习,学学人家王宝强,要知耻而后勇,拍的不好就是不好,要敢于承认,再去学习拍出好的来。
我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的公知正在逐步成形。多少像毕导这样,经过了国家的培养,享受了最好的资源,最后却只学成了哐当作响的半瓶子水,又因为不甘寂寞却又名实不副而导致巨大的自我认知错位的“精英”,都走向了背离人民的公知之路。他们没有错,错的是世界。人们都喜欢他,骂他的都是水军或愚昧无知而被洗脑操纵的可怜人,社会真黑暗啊,对手如此强大,在我的身边营造了针对我的舆论假象。但我不会屈服,唯有抗争!抨击!革命!这个国家不能容我,我的才能属于世界!这就是内心强大者的心路历程,我扯完淡了,继续搬砖去。虽然我对豆瓣小资们捧洋贬中的态度多有不满,但毕导这部PPT电影确实烂得无法形容,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觉得有多好,打低分也是大众普遍的意愿,这也能被指责为“不公正”
之前看有人评价他,说他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我怀疑是真的,他有背景,估计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甚至领导都在演戏,就他一个没发现,结果拍了个电影放到网上,还是没认清现实,觉得是别人在针对他。
这个锅象牙塔不背,毕导是觉得自己背景大就可以为所欲为而已。
这样的描述是否到位?我经历了电影业极为荒诞和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拿着父亲和岳父的大额支持,前后共历时12年,带领团队认真、艰苦创作了志在批判除我岳父以外的演艺圈潜规则,弘扬金钱万能。谁也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被豆瓣异常打分,金钱竟然不是万能的,这绝对不可接受。我倾注满腔热血与爱国之情发表的评论,批判潜规则,弘扬真善美,促进了中国网络产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不给我点赞,还给我点踩的不公平待遇,他们都是网络黑社会。这种做法对网络社会安全形成严重威胁,希望进行严厉打击。我作为幼儿园得过小红花的乖宝宝将倍感荣幸。
用尽洪荒之力拉出来的SHI还是SHI,不可能变成金子,一部电影好不好,谁都说了不算,只有观众说了算,十年磨一剑的大圣归来,刚上映的时候被偷票房,可依旧无法遮掩它金子般的光芒,让观众自发的去口口相传,反观这部电影,上映4天就紧急撤档已经很说明它是不是一部好作品了。“十二年磨一剑”“公派留学”“大学博士”制作的电影宣传海报都能这么刺眼,其电影质量可想而知,这十二年怕不是都在吃了睡,睡了吃吧?
这部电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如果放映估计也不会去看,但观网这么多踩的,想知道有多少是真正看过,确实觉得这电影奇差无比的?还是看这个人不爽就是想踩?
电影记者田野闲得无聊,做了一个试验:他瞎编了一个电影名字——《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用同事的英文名炮制了一份演职员表,“盗用”前苏联电影导演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的插画设计了一份海报,随手胡诌一段剧情,添加到豆瓣网电影片库里去了。一年后的一天,田野无意间打开了相关链接,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一年里,有近2500人想看它,有207人表示已经看过了,还有不少人写下了影评。
这个随手拈来的简介,充满了想象力:卡夫卡想去城里找小姐,不想却被加缪拦住去路。两人相约同行,但要先去找杜尚借点散碎银两,但杜尚在两周前被球形闪电击中,变成了量子状态。于是,卡夫卡、加缪和杜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云谲波诡的故事……紧接着,更云谲波诡的事发生了,网友们纷纷在“影评”中分析起了该片的剪辑技巧、哲学含义、导演风格和演员技巧。在网友们的影片回顾中,有不少更富有想象力的情节:“细节1:1分05秒处,仔细看能看到窗户上还有一行小字,有可能写的是‘toOrson’。”“细节2:上一秒钟身后有个花瓶,下一秒钟一回头花瓶不见了,再转身竟然变成了一具尸体。”
对于导演和编剧,网友们也有话要说:“像俄国的索科洛夫一样,导演Swalt·Snow同样喜欢采用无法辨别的背景音充斥观者的听觉,观众从这些声音里,能够得到暗示,在画面之外发生着某些社会活动,意味深长。”“这部电影严格算仍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后现代主义影片。我的感觉就是(盖·瑞奇+大卫·芬奇+昆丁·塔伦蒂诺)除以5。”影评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都是文艺界、哲学界等“各界巨匠”:特吕弗、塔可夫斯基、史宾诺莎、萨特等。“在这里写影评的都是牛人。”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有机会一定要看一下这部“高深莫测”的片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问题的关键不是豆瓣评分公不公平,而是豆瓣评分的用户几乎都是伪文青,恶心死人不偿命。另外建议豆瓣评分不要单纯搞打星,应该引入新鲜度指标,新鲜度低的不一定难看,高的不一定好看,应该把艺术指标和大众观赏角度分开,譬如一部搞笑片首要分数标准应该是好不好笑,而不是硬套艺术标准,让不懂包容为何物的伪文青凌驾于普通观众之上!输不起就不要玩了!这部电影差了,下一步拍好了给自己正名。咋还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