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改变的“破题》来继续聊一聊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作者命名为:重新框定的艺术(The Gentle Art of Reframing)。
聊到这个板块,我想提一提前阵子在上海和闺蜜的对话。那天我们俩在马路上闲适的走着,一路聊着彼此对生活的看法。我开玩笑的说:“我真佩服你们狮子座的正能量,好像再大的坎,也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的节奏,不像我们天蝎座,起码也丧一丧。”闺蜜回答说:“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坎,本来就不算什么坎吧。”听到这句回复,我表面上平静,但内心其实是有蛮大触动的。我们都算见证了彼此非常不开心或者非常艰难的时刻,假如是我,在当时她的处境下,自问无法处理的像她那般积极与蓬勃。
所以,同样一个事实的发生,每个人对它的解读不同,就会造成每个人世界里的“现实”不同。在书里,作者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现实适应”(Reality Adaption)。关键是,这里的“现实”指的并非客观发生的事物“表象”,而是人们所赋予现象的意义及价值。所以,在读到此处时,我在书旁备注了一句话:Which Reality is Reality? 即:到底我们选择了哪个“现实”作为我们的“现实”?
人生的许多不如意,那些痛楚之所以如此之深,如此之久,其实大都是我们在其本身上赋予了第二层悲观的解读和长时间的沉湎。上个礼拜和两位学员相约喝咖啡时,我也由衷的聊到:“年少气盛的时候,觉得积极乐观是很虚的词汇,那时候只想着赢,也自恃才华尚可。但真正进入人生另一阶段后,才发现快乐和才华、钱并不成正比。而积极乐观是真的能够给人生带来很多能量的。”
当然,不只是形而上层面,其实认知心理学对于大脑的重新框定这一举动,本身就有研究予以支持。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认知再评估(Cognitive Reappraisal),其实和改变作者所用的Reframing是同一意思。对大脑的fMRI检测表明,再评估能够激活大脑的左右侧VLPFC,降低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活跃度,通俗的说,就是更有效的思考和专注,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心理学上非常极致的一个案例,大概就是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那样最恶劣的环境下,他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且随后开创了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他讲过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权利。我记得书里写到一个片段:在某个节日来临之前,集中营里散播着很快就要解放的传闻,结果事实证明这个传闻并没有发生。但节日过后,集中营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弗兰克尔说亲眼看到好多人,完全放弃了生存的动力,瘫倒在床上不肯动直至死去。希望的破灭固然可怕,但内心对现实的无力接受和彻底绝望的解读,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国内,受到部分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好多人对待困境的解决方式是压抑,而不是重新框定。这对我们长期的身心和人格发展,其实是不利的。包括作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再评估能力的重视和刻意引入这方面的教育,子女在日后人生的过程中,会更懂得如何去面对挫折与谷底,而不是一直采取压抑自我内耗的方式。
文章结尾想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是好或坏的,只不过是人们的思考让事情是好或是坏。”重新框定在作者眼里,是一门艺术,我觉得更棒的是,它也是可训练可落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