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位国王,特别擅长给别人提建议,以至于许多人远道而来,且来者皆收获颇丰。这位国王解决别人问题时智慧爆发,而自己的生活却过的一塌糊涂。他不仅贪财,最致命的弱点是很喜欢炫耀财富。他只有一个儿子,也没教好,以至于儿子继位后成为一名暴君。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人们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当面对自己问题的时候,似乎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一般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情感就会覆盖了理智。
以上这些是一个摄影老鬼分享时的原话。他的意思是,以前光点评别人拍的片子了,自己说得神采飞扬,别人听得不亦乐乎。但当他面对自己拍的照片,就会跟所罗门国王一样找不到解决的方案……
所以,他以自己的照片为例,自己给自己找茬、挑毛病,发现未知的自己!
例:雪山下阳光里的吹笛少年
这张照片,他摄于尼泊尔纳加阔特的山岗上,那里是全球最美的雪山观测点。站在低海拔的山顶欣赏垂直落差六千多米的雪山,从白皑皑的山顶到稻花飘香的稻田一览无遗。阳光初上、下山路上巧遇这位少年,少年兴奋地向路人炫耀自己的笛子,老鬼顺势让他来一曲,之后便邀请他到拍摄地,选好拍摄位置,然后构图拍摄。
老鬼说,如果按他以前的思路,他会针对这个片子给出三句话。
第一句:拍的不错,画面构图完美,主体突出。
第二句:人物面部光比(明暗对比)过大,显得生硬。
第三句:建议使用闪光灯补光消除阴影。
实际上,这三句初听起来冠冕堂皇,似乎还有点不同常规的创意,但其实不利于以后的创作。下次遇到同样的场景,还会继续拍出这种中规中矩的照片,人物不大不小,雪山不重不轻,一切都那么和谐,却也那么的稀松平常。
老鬼接着说,这类问题不止出现在他的身上,很多人都存在这个有趣的“和谐”问题。那么,究竟是被什么掩盖了这个“和谐”问题呢?
我们来看,这类照片通常都是单个人物,片子内容包含人物和环境,是通常说的环境人像。这种照片最讲究人物和环境的比例问题,什么样的人陪什么环境,怎么做到恰到好处?这些烂熟于心而形成的“不大不小”,也叫做摄影强行施加的正常化。
正是这种正常化,才促成了被“和谐”的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正常化的偏误呢?因为思维惯性。因为平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而引起的,我们都逃不出思维的惯性,但是我们都该明白这种惯性的存在。
于是,他给自己和像他一样的朋友提供了几个逆转这种不良习惯的可操作的提示:
1、少拍摄单独的一位被摄者;
2、拍摄单独一位被摄者的时候,要靠近被拍摄者的头部,着重拍摄他的眼神;
3、人物和环境的组合时,兼顾环境和人物表现的情况下,得有个主次。可以采用比较夸张的手法,或者人物巨大或者陪体布满画面;
4、用不同的镜头拍摄,有空多更换镜头。
他说,希望分享的这些体悟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能让更多摄影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作品。
最后,用一道甜点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摄影没什么神秘的!多说、多拍、多听、多看,你也可以成为摄影高手!多说,是让你整理思路发现问题,做到开卷有益;多拍,是让你熟练地掌握摄影技术;而多听、多看,才能让你成为有格局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