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释义: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识时间久了,别人更加尊敬他。”
感悟人与人的相处,很奇妙。过于亲近会有些不知轻重,容易逾矩,过于远离就会有些冷淡,没有亲近感。所以这个尺寸很难把握。孔子很赞扬晏子,认为他和人相处久了,依旧保持一种尊敬的态度,这是很难得的。对我的启示是,尊敬是一种很难保持的状态,对自己的尊敬,对他人的尊敬,组成了我们生活的所有交际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记住自尊且一直尊敬他人就好。
5.18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释义:孔子说:“臧文仲为产自蔡地的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子,中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柱,他这样做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聪明呢?”
感悟:这句话是反讽,对于大乌龟如此的照顾,这算是怎么样的聪明呢?花费如此多的钱财,去养一只乌龟,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实在想不明白啊。
5.19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释义: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感悟:什么样才算是仁德?子张举了两个例子。第1个是楚国丞相子文,三起三落没有表现出动容,这种是不是能说明他具有仁德?孔子否认了,这种只能是尽忠职守,并不能称为仁德。第2个例子是齐国的崔子,他不喜当权者的作为,一直不与之为伍,是不是能称得上仁德,孔子说这种人只能算是清高,爱惜自己的名声罢了,算不上仁德。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只从外在的一些表象来看,并不能确切说明具有仁德之心,真正的仁从心出发,是自内而外的德行。
5.20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释义: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感悟:闻诸行己,孔子并不赞同,听风就是雨的莽撞行为只会行事马虎大意,但是季文子思前想后,反复思考也会错事时机,最终一事无成,不用三思,做事情之前想两遍就行了,第一遍想这件事有什么好处?第二遍想会付出什么代价?如果能承受这种代价,那就直接去做,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机会,有的只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多一些努力和勤奋,就会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了。
5.21 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释义: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感悟:孔子对于装糊涂这件事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虽然称赞那些明哲保身的人,说自己做不到愚不可及,因为他是那种有话直说,并不会藏着掖着袖手旁观的人。对我的启示是,虽然大环境下,人的选择有很多,依据环境的不同,做出最合适的行为,但有些事情不能只凭环境的力量推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果敢和勇气也十分重要,不然,所有人都随风墙头倒,那么还会有正义之士挺身而出吗?
5.22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释义: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
感悟:孔子在外流浪多年,在陈国的时候,接到了邀请返乡的信件,告诉自己,回家吧,回家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的抱负,文采也很不错,只怕自己也不知道能教他们什么。可是回去也能尽自己一份心意也很不错,那就回去吧。收到了这个台阶,孔子结束多年的周游列国,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