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刚柔并济不低头,心中有天地。”
练武功讲究内练一口气,写人物稿也要内练一口气。
初进砍柴学院,看到对稿件被录用的第一个标准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
怎么才能让读者一口气读完?
是不是说文章要写的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砍柴校长常常在夸一篇文章好的时候就说:“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好文章!”
“一口气读完”仿佛是砍柴学院的暗号,对我却是谜一样的存在。
直到前两天,砍柴校长详细讲了这“一口气”,我才清楚的明白,这口气是自己先有了,才能用自己的“一口气”让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敬仰的人物活起来,跃然纸上。
砍柴校长说:“要写“活”一个人,首先要找到他的“眼睛”,还要找到他的“骨架”。
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去填充血肉。而填充血肉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是气血畅通。也就是说填充血肉,让人物活起来,除了“眼”“骨架”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气”。
我们经常说一篇文章文气贯通、一气呵成、气势如虹。
……
人物稿,对人的素养要求特别高。你的人生阅历、精神境界、知识体系都必须跟你要写的这个人物能够匹配,如果不够匹配,那就见贤思齐,不断靠近,直到抵达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这个时候,你自己也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精神涅槃。这是穿越时间、空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如果不匹配,你是呼唤不出这个人物,让他跃然纸上的。
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想着怎么输出,而是怎么输入。”
输入什么?
砍柴校长给感情细腻,气势不够强的女孩子推荐《毛泽东传》、《弘一法师》、《苏东坡传》。
建议我们“多看看男性人物的传记,感受一下男性人格魅力的开阔,养一养浩然之气。”
校长想要传授我们的秘诀,我一一记下,慢慢去实践。
“你为你笔下的这个人物,做了什么呢?你打算给这个人物,灌注什么样的精神内核?给这个人物,什么样的心胸气魄?给这个人物,什么样的家国情怀?
所以我们写人物稿,其实是在写自己,你用多少力气去活成什么样的气质,你的文笔是纤弱细腻还是活泼飞扬,其实都是你自己的揽镜自照。”
最近,我喜欢上了郑爽,为什么喜欢她?只是因为在她身上找到了很多共同点,相同的价值观,一样的善良、小心翼翼、处处为他人着想,想要做个好孩子,想要用尽全力地去爱,偶尔又会乖张叛逆、桀骜不驯。那么,我要在文字间如何表现她的精神内核、心胸气魄、家国情怀?
“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
最近,我有一点儿焦虑,怕自己完不成目标,拿不到原创标。
读到校长文章的结尾,我已经不着急、不焦虑了,不再去过多的关注数据,开始“默默地享受那种专注其中的窃喜”,享受和小爽(和另一个自己)谈一场恋爱的美好。
其实,我最想写的是校长,追校长已经超过100天,深深被他身上的“大气”、“赤子之心”、“利他”精神所感动和折服,但校长三番五次说他的名气不够大,最好不要写他。
校长教导我们要:“踩热点进行选题,目的性很明显,就是为了引流。这也是每位自媒体作者都应具备的选题能力,我们必须具有追热点的意识和方法,尽量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热点线索。
热点选题,顾名思义,就是热度越高的话题越好,平台推荐量越高,读者点击量越大。”
我不能一意孤行,学而不用,听而不做,做个听话努力的学生,才是对校长的尊重和不辜负。
校长还说:“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选题策划能力永远都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首要的能力。而确定一个选题好不好,是需要综合“你”、“我”、“他”三个维度来考量的。”
这里的“你”指读者,“我”是作者,“他”是平台,如何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获得共赢,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校长继续敲打:“没有选题能力的作者,不是好作者。所以写作第一件事,就是不断训练提升自己的选题能力。”
敲得我心惊,为了成为好作者,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选题能力。如何提升?
“从热点事件去分析、观察、思考,最终引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来 。”
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我的专业就是做性格分析,虽然现在还不够专,还讲不好,但这是我能从不同角度去“切”热点的一把刀。
《<芳华>: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这是有篇即有热点又有热门话题的文章。
找热点我基本上会了,但哪些是热门话题?我还需要学习。
校长苦口婆心地教导:“选题不能只是自嗨,还是要去紧贴大众,紧贴当下,不同时代的文学具有不同时代的特色,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求。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选题就是蹭热点,就是去迎合读者,就是没有下限,这是对新媒体极大的误解。”
那么,好选题究竟长什么样?
校长说:“好的选题,要有话题性,要结合当下热点,要写大众所熟知的事物?
但同时又能纵深,通过这个话题展现自己的内容深度,价值观导向,给读者以启迪。”
如何有效地传递自己的价值观,给读者以启迪?
《文案基本功》中提出了方法
“你知道的事情别人也许不知道,而你却恰恰忘了这一点。因此当你准备和他人分享答案的时候,就可能陷入把听众当成是自己的困境。 ”
《粘住》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的诅咒”。
我也常常陷入“知识的诅咒”,以为我知道的读者会知道,而没有做更详细更简单的解释,而忘了读者“有长有幼,有男有女,有的学富五车,有的却早早辍学了,如果我们困于“知识的诅咒”,我们就很难和这样参差多态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 ”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广泛的人群?
写作不是单纯地表达,而是唤起;不是新增信息,而是连接信息。
把陌生的变成熟悉的,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
“语言是抽象的,但生活不是。要想写出生动的文案,就必须捕捉、放大语言的画面感。”
今天就学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