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会》第一期,一个叫赵大晴的选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4年的姑娘,高二开始以“沙发客”身份游历十三个国家,去印度穷游一个月,亲自参与“烧尸”,会在凌晨两点钟沿着北京二环走一宿,跟只见过六次面的人结了婚,一年后又离婚。
她的经历跟“有故事的女同学”这种文艺腔调的标签完全吻合,当然,这种说法过时又俗气了,赵大晴称自己为“体验主义者”。
几位导师反应热烈,高晓松老师当场飙出金句:我觉得你做的很对。
早晚被生活打败,只是你坚持到下半场的什么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这段话精彩,我句句赞同,但总觉得放在赵大晴的故事之后又不大对劲,这其中里有一种明晃晃的嘉许:穷游就是勇敢,冲动的闪婚就是洒脱,享乐体验式的方式就是“狠踹”生活、与世俗对抗。
按这个逻辑来看,标新立异就是高人一等,与众不同就是活出自我,那每个人的人生巅峰基本都只能出现在青春叛逆期了。
毕竟,那会儿谁都觉得自己最酷,谁都做过点儿出格的事,想飞天遁地,想跟喜欢的人连夜私奔,敢跟世界叫板,敢轻易就说永远和一辈子。
相比之下,那些踏踏实实读书学习、上班赚钱的生活确实显得乏善可陈了,但我并不认为这样普通的生活就不正确,就不是飞扬的青春,就没办法精彩纷呈。
同样,赵大晴式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不正确,但它远未达到要赞颂和提倡的高度。
十几岁的女孩子,游历万国,钱从何来?再穷的旅游也需要成本。如果是揣着父母的钱就算环游世界体验了人生百态,说出去也没什么值得炫耀。
从高二开始去了十三个国家,是请假旅游是辍学旅游还是利用假期旅游?那么学业处理的怎么样?考学了没?当然,考学不是唯一的路,可总要有一技之长吧,请问姑娘现在靠什么养活自己?高晓松也叛逆也与众不同过,但是人家考了清华,退学后又去了北电导演系,他有音乐才华。
见过六次就闪婚,当时20岁,能分清激情和爱情吗?了解婚姻意味着责任吗?说离婚是因为出现了之前完全没有想过的事情,那就是说结婚的时候压根没考虑现实,没什么理性思考吧?
以上几个问题,赵大晴都没有提及,但却是挺关键的要点。
同样一个故事,背后藏着不表的东西往往定义了这个故事的性质。你要揭晓真相发现了千疮百孔,是否还觉得这是一个浪漫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否还觉得这样的生活值得羡慕?
其实,怎么活着,都是个人选择而已,站在旁人的立场怎么评价都会有失偏颇。但把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崇尚当做潮流,把部分表象包装成全部真相,是容易误导人的。
我在微博上看到不少赞同的声音,都是被这种“不受现实束缚”、“敢想敢做”、“潇洒不羁爱自由”的包装蛊惑。
他们说,“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很佩服那种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的人”、“我喜欢这样的婚姻观”、“想早点遇到见面六次就结婚的人”……这些言论着实让我这个老阿姨辈儿的人大吃一惊。
年轻该是什么样子?
那是你自己说了算,不是看到别人过着听上去很美的生活就蠢蠢欲动,觉得你现在过得猪狗不如;
也不必佩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因为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不是谁都承受的起;
见面六次就结婚你也可以做到,只要全凭冲动,把婚姻当成儿戏,说不定见一面你就能结婚。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这样的生活方式煽动,觉得这样的人生好酷,在同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之后就开始鄙弃自己的人生,连带着对自己也看不太顺眼了。
也不知道有多少年纪更小的孩子会暗自把这样的生活方式当做人生目标,卯着劲儿想要去“狠踹”人生,做一个纵情体验却并不在乎是否创造价值的人。
如果真的要去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记得用自己赚的钱去看风景,记得讲经历而不是炫耀,记得结婚时别只是参考鸡汤。
也请再仔细想想,可以称之为勇敢和洒脱的事,同样包含兢兢业业的学习工作、包含认真恋爱谨慎结婚、包含付出和承担,这样的生活不丢人,并不比去印度烧尸低级。
你想过的生活,是为了自己和爱的人幸福,不是为了让别人咂舌称奇,也不是延续叛逆的青春期。
因为总有一天,那个青春期的梦会醒来,你会发现,你一点也不酷,你也并不牛逼,你做了那么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仅仅是为了不一样而已,你爱的死去活来恨不得一夜白头的姑娘,现在想来不过是输给了荷尔蒙。
你体验了一场青春期的虚幻高潮,转而还是要脚踏实地上班、赚钱、为了生计,那些赢了人生的幻觉救不了你。
如果真的想要像高晓松老师所言晚一点被生活打败,还是先积累跟生活持久战的资本吧,毕竟人生不仅是用来体验的,也是用来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