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就是捡便宜,所以我买了得到上的好多专栏。付费能带来的好处很多,能过滤没有强烈提升愿望的人,能使资源获得比较好的配置。比如得到现在专栏的订阅人数很高后,就能请到非常牛的人。而如果是在生活中报普通的培训班,就很难听到这些大师的课。就算是读大学,能获得这么多高质量课程的可能性也很低。但是我学习了两年后发现,付费专栏并不能代替自己读书学习。
现在流行说碎片化学习,虽然笑来老师等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说法,但却无法否认专栏的学习事件拉太长了。用专栏中的概念来理解,在得到上学习很多时候无法获得足够的聚焦。我听过的几个专栏,都是每天提供10多分钟的学习内容,一周完成一个主题。其存在的问题就是10多分钟太短,必然深度不够。为了照顾大多数听众的理解能力,也需要跳过某些比较深的内容。所以一周下来所得是很有限的,是无法和完整读完一本书,见识那种完整的推论过程的收获。之所以用一周比较,是因为我认为读完一本书差不多就是一周时间。而认识科学上说,由于调阅近期记忆的限制,一般读一本书最佳的时间也是一周左右。如果拉的时间太长,不免会读到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在学习得到上专栏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体会,过了几个星期后,之前学的内容就已经忘掉了很多。
专栏为了照顾大多数的订阅者,一般基准是平均水平的听众能听懂。在听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时,我就发现有很多内容他就讲得特别浅,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来说味道太淡。我们自己阅读,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集中阅读。学习内容中15%的新内容才会让我们学习效率最高。在听专栏的时候,有的专题就不免对于我来说太过于简单,有的专题有太难了。在重读了好几次笑来老师的专栏之后,我仍然觉得有几个概念未能掌握。这可能和我的自身经历有关,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一直少与人打交道,也很少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而在投资上,我过去的思考也太少,积累的经验非常有限。我们总是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所以当旧知识的积累不够时,对于有些新概念仅仅只能达到记忆,并不能融会贯通应用于无形。这时候阅读一些适合自己的书籍,来打下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就非常必要。
付费学习,得到的仍然只是信息——过滤了很多垃圾和负能量的信息。对信息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后,可以变成知识。但知识并不会变成技能,只有不断的践行和刻意练习,才会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从获取信息来说,付费学习可以实现过滤垃圾信息的目的。但是形成知识的过程仍然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专栏的角度只是老师对于知识理解的一个角度,其和现有知识只有有限的几条连接路径。当不具备某些基础概念时,就会出现理解障碍,需要去多读一些书作为补充,获得同一概念不同角度的解读。这种不同视角的解读可以丰富我们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稳固的变成理解其它知识的基础。
付费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需要和其它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要避免把付费学习当成读书的替代效应,以为花了钱刷一下专栏,知识就自动钻进了脑袋,技能就凭空长出来了。只有不断的打磨学习技能,组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调动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才能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