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张小喵,每天早上都会晒她的早餐。碎花淡彩的桌布,时令的一枝花卉,配上百变多样、营养富足的早餐,有一种寻常娴婉细水长流的温馨柔美。
雨天会有三文鱼头豆腐汤,暖心暖胃驱湿寒;三伏天会有鸡丝凉面绿豆汤,降温解暑开胃口;赶上要去印厂盯印,就大早上一碗猪蹄面,备足能量早出发;青菜小粥、韭菜盒子、杧果葡萄、各类干果,都是早餐的座上宾。
偶尔她老公孙大汪也会出场露一手,强将手下无弱兵,个人风格很鲜明。
感觉已经是很多年前了,听到奶茶刘若英的一句歌词:“真的想寂寞的时候有个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
有人约饭,都喜欢约午餐或晚餐吧,很少听说约着一起吃早餐的。想来,能一起吃早餐的人真的不多。若是亲手所做,又相伴而吃,那情分,真是不一般,也不过是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了。
那是年少时候,寒冬的早上,窝在被窝里,就是不起床。母亲早早起床扫了院子,做了早饭。她有着勤奋的性格,养育着懒惰的女儿。我那时还不知道,这些光阴都是弥足珍贵的。一粥一饭,都应该细细品尝的,因为那些味道,可能从某一天开始,就很难再吃到了。
从高中开始住校,然后大学、研究生,包括后来工作,食物慢慢地变成了饲料。蕴含在食物中的情感流失了。
再好的饭店,再精美的菜肴,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你今天吃是这个味道,明天吃也是。你去吃是这个味道,别人去吃也是。那是商品,大众化的口味。素未谋面的厨师,可能不知道你不喜欢香菜、不喜欢蒜,也不知道你吃韭菜过敏,吃花生会痒,更不知道你胃寒不能吃寒凉的东西。
至于后来读到梁实秋的《笋》:“我从小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冬笋炒肉丝,加一点韭黄木耳,临起锅浇一勺绍兴酒,认为那是无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亲亲自掌勺。”这段话还是很有共鸣。
上大学的时候,听说有人相约一起去吃早点,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只为去和平路吃一碗馄饨,天津话貌似叫云吞。当时的惊讶程度一直让我把这件事的记忆保留到现在。
学校对面的“赵师傅煎饼果子”,是赶夜场的,晚九点卖到早九点。总有人排长队等着,即使寒风瑟瑟。赶早起排队吃个热腾腾的煎饼果子,鸡蛋摊得嫩嫩的,腐乳红色一抹,葱花的香是温甜的。
有次早起给全宿舍带早点,就是买8个煎饼果子。那时还没有手机,就带了小抄,谁不要葱花,谁不要香菜,谁多放辣子,谁不辣,袋口系着不同的扣。一屋子人吃同样的东西,感觉像一家人。
结婚后,也不经常和老公一起吃早餐。借口是工作忙,其实是懒。也就周末在家一起做点,但大多是去店里吃。
有了女儿之后,公婆来带孩子。公公是个勤快人,总是早起做早餐。一早吃到热粥热饭热菜,一天的帷幕拉开,亲亲女儿,然后出门上班,生活有了笃定的感觉。烟火寻常岁月,自有它的魅力。
那么,这些年,你都和谁一起吃过早餐呢?
能一起约着吃早餐的人,关系定然相当亲密了,最起码了解彼此的脾性以及生活习惯。你约一个晚睡晚起的夜猫子一起吃早餐,基本没戏。而你敢约一个人吃早餐,则包含着早起、距离近、口味相同,以及敢和你素颜想见等等。
如此想来,我应该珍惜每一个和我一起吃过早餐的人。
曾经和你一起吃早餐的人,而今,他们都在哪里?
在你朋友圈里,在你手机里,还是……在你心里?
而你,要不要跟他/她问候一声:嗨,我很好,你,最近好吗?
只有真正做菜的人,才知道每一种味道的来龙去脉。
深切的爱,都不是靠说来完成的。它是慢慢地浸透在岁月里的,如盐入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而只有放心地将胃口托付的人,才是交付了命运和安全感。就像我的同事张小喵,用暖暖的细心和爱,让我相信生活的美好。那些美好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的一蔬一饭,就在温热的汤暖过的胃里。
岁月不疾不徐,光阴不紧不慢。
无论世界多冷漠,你都要温暖。无论世事多沧桑,都要好好吃早餐。
这样,才能积蓄能量,勇往直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