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设计的人儿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在心里问过:做设计真的需要天赋么?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梳理这个话题,或者说能够如何理性加感性地综合分析这个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浅显的表述,去单纯的鼓励。
做设计真的需要天赋么?我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
历史角度
一我试着,从历史角度来看待天赋这个话题。
人类诞生之初,是靠采集食物和原物料而活的。但在采集食物的同时,还采集了“知识”。
为了生存,人类需要对所在地了如指掌,每个人都得知道怎样做出一把石刀,如何修补裂开的斗篷,如何做出抓兔子的陷阱,还有如何面对自然灾害和动物袭击。这里面任何一种技能,都得花上好几年的指导和练习。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独属于人类的技能天赋,都是前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学习、积累、演变而得来。
我们由于从小受这些行为的熏陶,不需要过多学习就能掌握这些技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环境的这种熏陶误认为天赋。
随着社会的改变,我们现代人专精于自身小领域的知识,每个人懂得的只限于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就可生存,我们说的设计天赋就是无数个小天地中的一种。
设计方面的天赋又可以具体细分,创作天赋、配色敏感、空间感……而这些天赋都是可以不断学习的。
或许从生理角度,可能会认为女生逻辑感差,色感强,而男生逻辑感强,配色可能会弱些。
然而,世界上最早载入史册的计算机程序员,英国数学家,奥古斯特•爱达•洛芙莱斯(Augusta AdaLovlace,1815—1852)却是一位女性,人们用她的名字艾达(ADA)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名称就是为纪念这位聪明的数学家。而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位师兄在色彩搭配上,也甩普通女设计师几条街。
从我们成为“智人”那一刻起,自带的天赋只有两种学习和思考。其他的都可以从大自然或者他人身上学习获得技能,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
一旦明白了这点,最基础的焦虑可以得到缓解。至少于我而言,我不再说,自己在设计这方面没有天赋了。
精神层面
二是从青爵和百位创意人的探讨的精神层面来说。
这是最艰难,也是魔力无穷的。
青爵在他的讲座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做自信。这个自信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鼓励觉得自己做不好设计的人儿要自信。
在他的表达里,做好设计的打开方式就是:自己的汗水加上一点小聪明。
听上去很简单对不对?可是这两者我们都很难做到。
前者就是你要比别人更努力,更坚持。我们大多数人,太渴望付出就得到收获了,有些,甚至还没付出就渴望得到回报了。后者就是找对方法,突破瓶颈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可以每天看大量的设计,不仅仅是看,还可以分析下作品,自己动手做做。单就这点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青爵在讲座里提到了一点:设计这条路是最公平的,公平的令人发指。
可是,我们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为什么出发,忘了这条路公平的前提是,一定不能迷失自我,要看清自己,有态度、有自信……
正如《设计法则100》里佐藤卓所说:好的设计不会无中生有,而是在现有的环境中发现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一无所有处孕育一件好的设计。
你认为那些有设计天赋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努力锻炼自己面对所要设计的事物的瞬间灵感,发现我们日常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你在闲聊,而他们在不声不响的进步。
这是个悲凉的事实。
没有人生来就极具某种天赋,即使你认为他们很有天赋,但也不代表他们真的有天赋,他们只是在更小的时候或者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天赋和智力有点类似,大家天赋其实都差不多,最后决定你跑得快慢的因素,是方法再加上自身的努力。
无所谓天赋不天赋,但要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通过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来加深生命之中,属于设计的丰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