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如传奇般动人心魄、扣人心弦,千古传诵。这段历史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竞相被传颂?仅是男性为主角的战争史么?在那个战乱纷纭的时代,英雄豪杰辈出,如璀璨之群星。更重要的是,在割据地盘,风起云涌的政治军事争斗中,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总是凸显得那么瑰丽和令人惊叹!在我看来,那是个如此不沉闷,如此不平庸,如此不暗淡的时代。战争是它的鲜明主题,涉及方方面面,既是利益的较量,也是智慧与策略的争锋。
可以想见,这个时代的精神主流一定是有理想主义成分的,是不断进击的,人们为着某个目标、某个信仰在努力在构建自己辉煌夺目的人生经历,这是上层或者说这是上升到统治层的境界和需求。然而下层民众在做什么,在什么样的状态中生活呢?不要说苟活,不要说如生如蝼蚁——因为生命皆可贵,也不能以阶层和阶级去判定个体生命的值与不值,贵与不贵。因为那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公正的。在这段历史中,我看到的普通民众,有流离失所的,有奔向乐土的,有小富安即安的,有默默无闻本分生存的,有投机钻营发战争财的,有朱门酒肉臭对比下的路有冻死骨......形形色色的众生皆苦相。无论是挣扎还是安逸,生在那么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一定要有强大的生存力,要有判断形势的睿智,要有审时度势,避免战乱灾祸上身的运气和能力,才能如大一统的和平年代那样安然平稳地过完一生。古人常说宁做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便是这个理。战争时代再如何璀璨夺目,不同凡响,那也是少数人的精彩,与多数人无关。我想,对于百姓来说,追求的莫过于一个“安”字——身安,心安,家国平安。
战争频繁,苦的还是百姓。在农耕社会里,天下之根本,在于农业和农赋,一切开销从土中来,从百姓来。谁去承担那巨额的军需和维持统治阶层的花费?是百姓。所以,古人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点历史悲观主义的味道,既然兴亡都是百姓苦,为什么还要成全少数人的辉煌?是历史的无奈还是历史的必然?尽管我不能武断的说这少数人就不是心系天下心怀百姓的,也不能说他们都不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更不能忽略他们对时代的贡献和对百姓的关怀。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面前,是英雄豪杰精英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亦或是二者合力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是谁做了炮灰和借口,是谁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成王败寇,如食物链般的规律丛林法则是否就是对中国历史的最好诠释?金字塔是不是最稳固的,是不是最坚不可摧的?……如是种种问题,值得我们个体生命再仔细思量,由宏观及微观,细细想来,观照当下,也许会多一丝旷达与豁然。因为,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秩序和稳定是第一位的,因为它能最实际的保障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在这种体制下,自由,个体,生命、科学探索等等在今人看来很可贵的东西,也许只能被迫屈从。曾天真的幻想着,如果华夏文明不用遭受一次次的治乱更迭,摧毁再重建,而是能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温和改良路线,是不是我们的民族会一直葆有勃勃生机而不致出现近一两百年的落后挨打呢?一遍遍的推倒重来,王朝更替的历史循环,让我们这个民族付出了太多太沉重的代价。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三国鼎立,征战不休。战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治乱兴衰的关键节点。这就是我对三国历史最直观最浅薄的一点印象和观感。所以,与其说我在絮叨三国,不如说我在感叹战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