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体验优化
不放过产品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痒点”,不要心存侥幸,以为用户心大不会在意。不放过意味着,先判断目前是否有优化的资源,接着立即优化或先记录在案。在推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为维持现状,从自身立场出发去申辩、寻找借口,但你更应该关注优化对于用户的价值。你如果不替用户出头,他们就一直有苦说不出。
ps:虽然优先级更高的需求已经堆积如山,但花个几秒钟记录一下“痒点”,不至于很困难吧。
2、关于需求变更
需求文档尽量全面细致,不轻易变更需求,如果不得不变更,发布前仔细想一想:
a. 变更的原因、目的
b. 变更涉及的项目成员
c. 变更的成本,对进度的影响
d. 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3、实现模型、用户心理模型、表现模型
实现模型(implementation model):是指程序通过代码开实现的机制(软件如何工作)
用户心理模型(mental model):是用户在认知层面所理解的产品运行机制(用户如何理解软件的工作)。
表现模型(represented model):是设计者选择如何将程序的功能展现给用户的方式(设计者如何展示软件的工作)。
用户界面应该基于用户的心理模型,而不能基于实现模型
本周刚好碰到这样一个例子。
如图所示,在数据库中,A与B是一对多的关系,这是实现模型;而用户认为B应该是A的标识,这是用户心理模型。在起初的需求中,我单纯按照数据库结构展示A与B的关系,遭到众人吐槽,因为B作为标识的惯常印象被打破了,成了A的附属品。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做法,是先分别独立展示B1、B2、B3,经由作为标识的它们,通向A。
ps:设计信息复杂的产品,整理信息结构是有必要的,可以让服务端开发更高效地设计数据库结构。但数据库的信息结构不等于产品的信息架构,就像实现模型不等于用户心理模型,直接照搬,后患无穷。建议从用户的角度,再整理出一份更贴近用户心理模型的产品信息架构。
4、 和运营的沟通
内容模块需要一线的运营生产内容,产品设计早期,记得叫过来一起讨论,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需求。设计的参与感也会使之更为认同产品价值,对于生产内容更为上心。要是等到开发完成……再通知:我们来讨论下内容吧!运营肯定一脸懵逼:什么鬼?我怎么不知道这需求,这么多内容,工作都饱和了还怎么干!和别的岗位沟通也是同理:在产品流程中最适当的环节进行沟通,效率最大化。
5、书摘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是它与传统金融中介和市场的最大区别,核心是大数据替代传统的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第二,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第三,云计算保证了对海量信息的高速处理能力。
总的效果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得到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
——《互联网金融手册》
微信公众号:产品小匠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