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摇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亦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项工程。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真的获得知识还是混乱应付,是我们教室的手来翻阅的。教师到底要如何在课堂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让冰冷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为此,在我踏入教育行业的这近三年来,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是会说,一定要把教材看透,把教参读懂。而这次为时两天的苏州之行,让我更加深刻的知道,如何读懂教材,如何运用教参。
第一步:利用“圈”的艺术,找关键
“圈”即为找出关键,这是专业的判断。整课的教学参考中,哪些是关键,哪些是我们要明确的,这是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的关键之处。问问教参,本节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们什么。比如在我听的《优化--烙饼》这一课中体会尤为深刻,她们团队在分析本课教学设计时,讲教学目标概括为:经历优化过程,体会思想应用 ,培养应用意识三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根据这三点进行教学,并在设计的环节中依次完成目标。看似普通的一节课,但细看,其中环环扣紧,层层递进,孩子简单的学到的知识,也知道了优化的意义所在。
第二步:利用“理”的艺术,捋信息
“理”即为捋顺信息脉络,这需要逻辑性的思维。当我们将教参中的关键点圈出来后,如何将这些这些信息整理出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将有用信息串起来,即是老师上课时的思路。找动词+名词的方式,就好像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指明灯,引导教师下一步的环节发生,其实,最基础的就是最好的,我们理出的不是结果,而是要理出如何得出结果的过程!
第三步:利用“拎”的艺术,建结构
“拎”即为拎清内在结构,这是框架性思维的体现。再通过前两步的过程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本次收获之最!利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不同于正常的教案,而是一种新形式将设计利用导图形式展现。当然,这也是最难的。记得华哥让我们小组出一份思维导图时我的丝丝慌乱。不过还好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根据华哥给我们的方式,做出了一份导图。或许,这种方式我会在今后使用起来。
这两天的课程不仅仅于此,可是这三部曲确实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好像在我想打开研读教材大门时其中的一把锁。教材的魅力是无穷的,我的反思也是无尽的。那么接下来,我会试着多使用这几个方法帮助我使用教参,读懂教材,让孩子们真正的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