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今天晚上的加餐课是正式课程前的一个热身课,没想到听了李砍柴老师的讲授后,我的神情变得严峻起来。
虽然我是一个写作小白,在坚持日更的两年时间里,也曾参加了两个写作培训班。但他们的课都不曾让我像今天晚上这样,感觉到内心的震颤。听着李砍柴砍柴,一斧子一斧子地都砍在了我的心上。他并非只是务实、踏实、勤奋,埋头不停地在写作。在讲课过程中,充满了他对写作领域的敬畏和冷静分析,所授内容不仅专业性强,而且,极为用心地研究过平台的运作规则,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他才站在了这次的风口上,并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一年来,我也经常刷头条,的确发现头条现在的内容越来越规范了。标题党渐渐消失,太过粗劣的文章没有人看,太过艰深的文章看几句我就会弃它而去。那些能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说明白,讲清楚的文章更受欢迎,但我却从来没有站在写作的角度去思考它们背后隐藏的规律。
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写作就是像有些作家说的那样,只要写写写,不停地写。然后,多输入、多思考,就能输出高质量的作品。现在看来,我就是那个只会低头拉磨,从来不看路的笨驴。在简书自嗨式的写了两年的日更,还不停地自我安慰:只要我不停地写,就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
今天看来,这个想法显然是错了。我低着头在简书闭门造车,却未曾想外面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它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如果我一直这么做下去,估计还没有造出车来,就已经被别人的车淘汰了;或者,我即使造出了车,因为不符合外面道路的规则也无法上路。
写作如果没有与读者的世界相接,就不能获得更多读者的共鸣,只是困于自我的世界当中;如果没有与平台相接,文章就无法获得平台的支持和推荐,形单影只,终将在单打独斗中失去战斗力。
另外,李砍柴老师一直在强调文章要写得深入浅出,让我想起自己的公众号阅读量低的原因:一是语言生涩、僵硬,无法让人对艺术产生轻松、美好的感受;二是文中干货太少,分析时总是离不开那几个条条框框;三是文章缺乏新意。
总之,我现在离真正的写作之路还差得太远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