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逛北京的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薄薄的书,名字叫《阅读整理术》,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有关如何整理阅读笔记的书,但是当我翻开,耐着心阅读完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是的,现在的连出版社都学会了标题党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中,从新理清了一个2015年自己阅读时所犯的一个大毛病:追求阅读速度。这样反而什么都没有留下,所谓『欲速则不达』。
总结一下去年的自己,虽然表面上读了这么多书,但有多少是值得一读再读的?这里面除了工作需要外,也有不少是自己图心理方便,以及自我安慰而选择的书籍,读了之后不仅对自己的思想修为没有加深,反而更加让自己的思维混乱,得不偿失。
因此今年起,不再给自己制定所谓的年度读书计划。读书,为了锤炼自己的灵魂,而不是装B(虽然以前自己的阅读动机确实不纯,这里自己要反省)。
尽管读完这本《阅读整理学》之后,我在豆瓣给它只打了6分,仅仅及格的水平,但仍有不少是可以启发我的,现在笔者就把书中自己深受启发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简单一句话:批判现在出版社和读者追求的不动脑子的阅读,提倡让人感觉有挑战性的阅读,这样子才利国利民。
书中开头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盲目地读完一本又一本,真的比不读书好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唉!很惭愧)
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迷失了阅读原初的意义和本真的快乐。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阅读的快乐。
二、现代社会的阅读怪相<br />
1、读不懂文章就说作者水平低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作者的一篇文章被选为日语课本,这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不曾想一天作者收到了一封中学生的来信,投诉说作者的文章有问题,而且学生们说的貌似很有道理,他们还为此专门查了词典,结果还是弄不明白,如果学生们弄不明白,那就一定是作者的问题咯。
<br />我想此时作者的内心一定是这样的:是你们水平低,怪我咯!
2、对说明书感到棘手
这件事源于一位日本政府机构的评议员抱怨现在的说明书实在是太难读了,根本就不是给人类看的东西。然而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评议员存在,日本民众的阅读能力才一再下降。
作者认为,他们读不懂说明书,又怕承认之后伤了身为知识分子的骄傲,这才口口声声指责说明书不够平易近人。他们很自负,认为『世界上没有我读不懂的文章』,欠缺自卑心,无法认识到自己在阅读能力上的不足。
<br />3、读完就成为废纸
在东京车站搭乘新干线的乘客,经常在上车前买两三本杂志,坐下来立刻开始读,读完一本后,就直接扔了。甚至连平装版书籍都是这样的待遇,读完就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这样的读者剧增,导致针对这群读者的书籍不断出版,书的价值也因此滑落。
<br />二、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
1、日本版《读者》和《知音》对日本民众阅读能力的冲击
从美国传来的《读者文摘》给二战后的日本民众以很大冲击:哦?!原来我也可以完全理解文章?这种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br />正是这种对读者日月能力的奉承,作为回报,《读者文摘》日文版鼎盛时每月发行量超一百万,人们甚至排队购买,这在当今社会无法想象。
由于市场反应实在太好,连其他的杂志和出版社都纷纷效仿,这样子的阅读方式:只要眼睛扫一下就可读懂文章日渐盛行。作家和出版社也开始迁就读者的阅读能力。而读者也因过于安逸而变得怠慢。
这样子当下看起来是很棒,出版社、作者、读者,三方皆大欢喜,但长此以往,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会降低,阅读危机可能会变得更深。
<br />2、书变成商品
作者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教室里打开书之前,一定要恭敬地念着『恭候』,而且不能有一丝抗拒的情绪。而家长也教育小孩:『如果踩踏有文字的纸张,学校课业肯定会应付不来,成绩会变差,所以在家也不可以踩踏或跨越报纸。因为把报纸丢在地板上的,一定是做事不用心的家庭。』
<br />然而随着出版业越来越商业化,只要有人读就出版的书大量增加,书逐渐成为消费品。
<br />随着出版物的变化,阅读方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非读不可的书接踵而至,阅读的速度赶不上出版的速度。如果慢慢阅读就会落在人后,为此感到着急的读者也非常多。
<br />因此很多书就只被人读了一次,而这样的读者,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忍耐(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3、日本的教科书让人失去阅读兴趣
孩子对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而正是这种好奇心,驱动他们努力了解这个世界,因此他们也是对阅读很有趣的,然而日本的教科书一直扼杀这种阅读兴趣。
<br />你想啊,如果教科书上没有你熟悉的,全是你陌生的,你会感兴趣吗?读教科书几乎是在进行一连串未知的阅读,就像攀岩,只要一脚踩空,就会滑落,连续处于紧张之中,根本不能松一口气,长此以往,不讨厌才怪。
<br />三、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1、β型阅读才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作者并不否认读者读《读者文摘》这样类型的阅读,反而给这种阅读方式起了一个名字,叫α型阅读,即以已知为基础的阅读,对于这种阅读来说,即使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容易让人理解,读者最后可能还是会得出完全理解的错觉。
<br />而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叫β型阅读。典型代表就是学校的教科书,与α型阅读不同的是,β型阅读,如果没有其他的帮助和积累,仅仅从文字理解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种阅读是面向未知的。
<br />2、低收入家庭与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阅读方式——就是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
美国社会学家调查发现,低收入家庭的母亲,面对打破玻璃的小孩,通常只是说:『你看你做了什么?』或者直接上去就打小孩的屁股,却不会告诉小孩为何不能这样做。孩子因为讨厌挨打,才知道打破玻璃并非好事,也就是说——只是因为吃到苦头,所以不再打破玻璃。这个过程中语言扮演的角色很轻微。
<br />而中产阶级家庭的母亲会通过语言,设法让孩子理解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虽然这样孩子暂时可能不太明白,但对训练孩子分辨善恶,协助孩子走入抽象思考的境界还是很有效的。
<br />四、问题来了,既然β型阅读如此重要,那怎样进行呢?
1、想要进行β型阅读,那就尽情阅读小说和文学作品吧!
对于现在受过教育的人来讲,α型阅读根本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从α型阅读进化到β型阅读?第一条作者就提出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故事』进行转换。
<br />虽然故事是桥梁,可以帮助人们进入β型阅读,但现在的日语教学还是让人们停留在α的层次上,看看文学作品是怎么教的:『本来给学生文学作品当教材就足够了,却还出现作者的传记、作品诞生的历史,有时连时代背景都拿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注释和说明。然而从培养阅读能力而言,这种方式并不正确。』
<br />本来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培养阅读和学习能力,而不是为了培养小说家或文学评论家。
<br />因此,采用β型阅读方式时,你只要单纯地阅读就好了,否则会让原来充满未知要素的文章,被误解成已知的东西,最终满足于α型阅读而停滞不前。
<br />2、向古人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古代人的阅读方法,在现代人看来非常独特,就是日语中所谓『素读』,其实就是从头到尾没有解说,只让学生大声读书,跟着老师的示范然后朗读。
<br />如果这种做法完全无效,那就不可能流传那么多年。因为学习古典能培养人的品格,这些古典文学含有大量的未知要素,这样读者就必须用β型阅读,间接导致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br />3、用汉文和外语来培养β型阅读
读书的目的是向未知挑战,而读古典汉文和外语,从这一方面来讲是再适合不过了。
<br />五、尾声
看完这本书并不会花费多长时间,两个晚上就看完了。
看完之后自己也想想自己以后的阅读之路,这里可以借用网上的一份『阅读检查清单』,这里分享给大家,同时也督促自己,提高阅读质量。
1、刚才读了什么?
2、是关于那些方面的?
经管
学术
心理学
鸡汤
文学
还是其他?
3、能不能用两三段话概括一下书中主要讲了什么?
4、和最近自己关注的方向有什么联系?
5、获得哪些收获?
是有关行业前言?
是思想亮点?
生活技能?
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