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下消化道的组成?
答: 临床上通常把口腔至十二指肠的部分称上消化道
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2:咽峡的组成及意义?
答: 腭垂,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线。
3:颏舌肌的功能?
答: 一侧颏舌肌收缩时,使舌尖伸向对侧,两侧同时伸缩时,使舌前伸。(如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健侧颏舌肌收缩使舌外伸,而患侧不能收缩,故使舌尖偏向患侧。)
4:①咽的分部,②咽隐窝的临床意义?
答: ①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自上而下分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②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5: ①食管的分部,②三处狭窄及③临床意义?✔✔✔
答: ①食管以胸骨颈静脉切迹和膈肌为界,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② 食管全长有三处生理狭窄
A 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B 第二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
C 第三狭窄在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③食管的狭窄处是食管异物容易滞留的部位,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进行食管内插管操作时,应注意这三个狭窄,根据食管镜插入的距离可推知机械已到达的部位,避免损伤食管黏膜。
6: ①胃的形态和②分部?
答: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
①上下两个口(入口称贲门和出口称幽门)
大小两个弯(也叫两缘)(胃小弯叫上缘,胃大弯叫下缘)
前后两个壁(胃前壁和胃后壁)
②胃分四部:A贲门部B胃底C胃体D幽门部(临床上称幽门部为胃窦,胃溃疡和胃癌多发于胃窦近小弯处。)
7: ①十二指肠的分部及②各部结构特点?
①十二指肠介于幽门和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呈C字形包绕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②上部: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上部起自幽门,其起始处的肠腔较大,肠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状襞,临床常称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降部:沿第1~3腰椎体右向下行,至第三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黏膜形成发达的环状襞,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圆形黏膜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十二指肠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腹胰管的开口处。
水平部:又称下部,向左横过第3腰椎,至左侧移行为升部。
升部:最短,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十二指肠悬肌(韧带)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腹后壁,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处的重要标志。
8: 盲肠和结肠的三种特征性结构?
答: 盲肠和结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以上三个形态特征是手术肉眼区别小肠与大肠的重要依据。
9: ①回盲瓣的特点及②临床意义?
答: ①回肠末端在盲肠的开口处,称回盲口 ,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②回盲瓣可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10: ①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②临床意义?
答: ①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临床上称麦氏点。②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
11: ①直肠的两个弯曲:②直肠横襞的位置及③临床意义?
答 : ①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及骶曲和会阴曲。(骶曲是直肠在骶骨前面下降形成的凸向后的弯曲 : 会阴曲是直肠绕过尾骨尖形成的凸向前的弯曲)
②直肠下部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此处腔内有2~3个由黏膜和环形肌构成的直肠横襞,其中,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而明显,位置恒定,通常位于直肠右前壁上,距肛门约7cm。
③直肠横襞常作为内窥镜检查的定位标志,进行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和横襞。
12: ①肛柱,②肛瓣,③肛窦,④齿状线等概念:⑤内痔和外痔的区分?
答: 肛管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长约3~4cm。
①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黏膜皱襞,称为肛柱。
②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黏膜皱襞,称肛瓣。
③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肛窦常积存粪便,易诱发感染,引起肛窦炎,严重时可形成肛门周围脓肿或肛瘘。)
④肛柱下端于肛瓣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是黏膜和皮肤的分界线。
⑤肛管的黏膜下和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易发生静脉丛曲张,形成痔。齿状线以上的痔称为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痔称为外痔,两处均有为混合痔。
13: ① 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及②开口部位?
答: ①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
②A腮腺最大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处。
B下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C舌下腺最小,导管开口于舌下襞和舌下阜。
14: ① 肝门的位置及②出入肝门的结构③肝的分叶?
答: ①脏面中部有"H"形的沟,即右纵沟,左纵沟和横沟,中央的横沟又称肝门。
②中央的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③肝的脏面借"H"形沟分为四叶。右纵沟的右侧为肝右叶,左纵沟的左侧为左叶,左,右纵沟之间在横沟前方的为方叶,横沟后方为尾状叶。
15: 肝下界与右肋弓的位置关系?
答: 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中部位于剑突下约3cm,左侧被肋弓掩盖。故正常成人右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肝脏。小儿的肝体积相对较大,肝下界可低于右肋弓下缘1.5~2cm,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肝。肝的位置可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
16: 肝门管区所经的结构?
答: 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门管区。
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17: 肝的血液循环途径?
答: 肝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下:
18.补充:(胆汁由肝细胞分泌排出到十二指肠腔。)
18: ①胆汁的产生及②排出途径?
答: ①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②排出到十二指肠腔的途径如下:
左,右肝管
↓
胆囊 肝总管
↓↑ ↓
胆囊管 ⇔ 胆总管
(空腹) ↓
十二指肠大乳头
↓
(分泌胆汁)十二指肠(进食)
й [数字总结] й
1.咽12cm 位于1~6颈椎前方,下方在第6颈椎下缘与食道相续。
2.咽喉位于喉的后方,会厌上缘和第6颈椎体下缘之间。
3.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起于喉咽,全长25cm,食管颈部较短长约5cm
食管胸部较长约18~20cm
食管腹部最短1~2cm
食管第一狭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距中切牙约40cm。
4.小肠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m
5.十二指肠成人长约25cm(也叫食管全长25cm)
6.大肠全长约1.5m
7.盲肠长6~8cm
8.阑尾一般长约5~7cm
9.直肠长约10~14cm(其中中间直肠横襞距肛门约7cm)
10.肛管长约3~4cm
11.胆总管长4~8cm
注 :
①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②食管狭窄处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③食管下端的复扁平上皮与胃贲门部的单层柱状上皮连接处,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④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窦近小弯处。
⑤十二指肠球(上部)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⑥十二指肠悬肌(韧带)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腹后壁,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处的重要标志。
⑦阑尾根部位置较固定,位于三条结肠带的汇集处,是手术时寻找阑尾的重要标志。
⑧肛窦常积存粪便,易诱发感染,引起肛窦炎,严重时可形成肝门周围脓肿或肛瘘。
⑨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具有括约肛门的作用,可控制排便,若手术时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⑩胆囊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和胆囊管四部分。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下方,胆囊出现病变时,此处常出现明显压痛,临床上 称墨菲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