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预警
如果说《叶问1》是为生存而战,《叶问2》是为生活而战,到了《叶问3》则是为生命而战。
看完《叶问3》,我只说四点。
一开始叶问因照顾妻子不应张天志的约战,妻子觉得不要为了照顾她(身边人)而变得不是自己,叶问自己也说如果没有她就会去迎战。在妻子替他下了战书后叶问就去了,然后赢了,然后说一句:“其实最重要的,始终都是身边的人。”
其实我觉得这句解释电影核心的话是叶问的自说自话罢了,他懂了,也可以说出来,但把这句话说给张天志听我觉得是画蛇添足,即便说了,张天志也未必会懂,毕竟他身边暂时还没有能令他完全懂这个道理的人(电影里没有出现他的妻子,孩子也较令人省心)。而且武术的输赢又和张、叶懂不懂这个道理有何关系。特别是在张说完:“我不是败而不耻的人。”后突兀的来那么一句神转折,有些生硬。
所以叶问是在打赢了对手之后还炫耀了一下自己懂了个人生大道理嘛。
多少觉得这处有点圆不回来。
关于张天志这个人,我还是蛮失望的(无关演员,张晋还是很帅的),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该电影的报道——甄子丹版的叶问是儒雅的,在香港结识了依靠拉车和地下赌场斗武为生的张天志,二人惺惺相惜。
我还以为他们会演一对患难与共,必要时也可以刀剑相向的相爱相杀的好基友。却看不出没有他们儿子的神助攻下他们除武术外其他方面的交集。
说好的惺惺相惜呢!欺骗我感情。
我始终觉得导演是无意识要把张天志塑造成圆形人物的(并不是在说导演故意把他塑造成扁平人物,这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他相对扁平,有很多地方塑造得不够。
在海报里,他们两人所占据的画幅大小相当,暗示两人武艺相当。但除了武艺水准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外,为什么张天志的性格相比叶问是那么空洞,那么反覆无常,可以为了钱断人一只手。
却也会赶回去帮助叶问解救孩子(不知道是儿子劝动了他或者被叶问为救儿子而放弃尊严动了容还是自己想出名,我比较偏向前两者,否则警察来了后叫他抱头蹲下他不会是那种憋屈又不甘的眼神。电影里没有交代清楚),从一开始的不管不顾冷漠离开,到突然出现奋勇搏击,都是观众意料之中的,然而如果没有之前看电影的经验掺杂在里头,我实在是不懂他为什么半路折返,难道是良心发现,这其中的转折缺少铺垫。
最要命的是,给他钱叫他做事的人和他赶回去海扁的那个人竟然是同一个,实在是不懂啊!
把他的性格塑造得那么模糊,可能是为了突出叶问的形象,但是我始终认为丰满的配角会对主角起到莫大的烘托作用,我还是希望张能更有灵魂一些。
不过这毕竟是部传记电影,重要的是叶问他一个人,他够丰满就行。
最后的那杯茶我觉得寓意是这样的——之前他去警察局找肥波问他为什么不去处理学校的事时,肥波问他要喝什么,叶问没有回答就愤懑地离开了,代表他的心愿未了——放心不下街坊和孩子们,放不下身为强者的一份责任感。
后来片尾他喝下那杯茶,代表他虽然痛失爱妻但是心愿已了——在为生命那一战中取得了胜利,也保住了尊严,较好的契合了主题。
这是其中一个解释。
我记得开头李小龙来拜师是叶问也在喝水,那时喝水的心情和结尾喝水时的心情显然是不同的。叶问不是个平凡的人,却注定要像个平凡人一样接受世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故事结尾的他,像故事开头的他那样,从容不迫地喝下那杯水。然而那水的滋味是否变苦了,只有饮水人才知道。
这是第二种解释。
影片中张天志为争“咏春正宗”之头衔,向叶问公开宣战,要为自己新开的武馆争取名誉。
我不是武林中人,有一点一直不甚明白,难不成打赢了就是正宗?这有点不严肃吧?不过也可能是种吸引观赛者的手段,就像现实生活里的标题党,仅仅是个噱头罢了。
王者又怎么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永远堕落被人遗忘,孰优孰劣自有评说,是非公道常在人心。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既感动又搞笑。就是不懂粤语的孩子可能会看得不那么尽兴吧。
结语:
有句话特别有意思——
“你可能是天使,但我说你是魔鬼,你就是魔鬼。因为我是你的传记作家。”
这话用在传记电影里也是一样的,我们得承认,电影里的叶问哪怕再好男人,也终归是甄子丹的叶问,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要想真的了解叶问这个人,光凭电影是万万不能的。
走出影厅的时候听到有人说:“看完之后超想去学咏春的。”我想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一定有许多人是这样想的。
哭过也笑过,我想总归是要回到现实中去的,咏春梦什么的还是梦一场就好了,毕竟那些烟花般的热情消逝的速度,比叶问的连环手还要快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