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你的现状吗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做着重复的工作,领着不高不低的薪水,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看电影,打打游戏,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最后洗洗睡觉。
躺在漆黑的夜,灵魂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声嘶力竭: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不少人开始做改变:关注充满干货的大号,开始在微信讲堂听免费讲座,每次读毕听完,都感觉收获累累,浑身充满力量,似乎明天就能把这些干货技巧用在生活、工作上;幻想着晋升,赚取更多收入,迎娶白富美似乎也就在不远的前方!
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季度过去了,甚至一年过去了,然并卵。
似乎每一次,生活都会无情的将你打回原形。
二、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有些人开始抱怨读了“伪干货”,听了“毒演讲”,花费了时间却收获了了,但为什么总能看到一些人,在短短半年甚至几个月就有所精进,在某一方面甚至某几方面超过了身边绝大多数的人?
“干货”还是那些“干货”,“演讲”依旧是这些不错的“演讲”。你是否知道,你和进步达人的区别仅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东学一点,西学一块,没有固定方向?
哪儿有推送的免费资源往哪儿钻,看起来学了很多,其实今天学,明天忘,想要实践,却找不到切入的门径。这似乎再次验证了那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2. 还是孤身奋战?
也许你会说,我的周围都是些不爱学习的人,ta们满足现状,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圈,也曾试过说服ta们一起学习,但回应确是:不想太累,或者,别想太多。
3. 还在碎片化学习?
等车的时候,学习5分钟;午餐过后,看一刻钟微信文章;睡觉之前,听10几分钟微课。用“聊胜于无”安慰自己,过完一天。
三、怎样用一个季度掌握一门技术?
1、主题学习
曾经,我的年计划里有10个目标,订完之后斗志昂扬,逢人必讲,感觉有计划的自己高人一等,自我价值感爆棚。可到了年底,完成度竟然是零,一年下来毫无长进,结果第二年又把10个目标再写一遍。
机缘巧合之下,高人指点,知道了有一种所谓主题学习的办法:一个季度只修炼某一种技能。每天1小时,一季下来就接近100小时,这100小时包含:
1)读完主题内的几本书;
2)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
3)根据笔记里的技术做实践;
4)把技术变成自己的习惯、成为应激反应。
以“识人技术”为例:
1)经典的几本书分别是曾国藩的《冰鉴》、《九型人格》、《MTBI》、《DISC》;
2)根据书中有所感悟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印象笔记中留下13篇读书笔记,不时翻阅回顾;
3)在遇到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时,尝试着从眼神、额头、颧骨等面容特征;行事风格以事为主或以人为本、多语还是寡言、好辩还是沉默、有没有轻微的强迫症等各个维度去观察人,并在微信里标注好ta的“印象标签”;通过反复地接触去校验你的“印象”,作持续修改。
4)当你发现自己会下意识地从这些角度观察并检验你的观察结论,你已经比周围95%的人更会“识人”了。
2、寻找伙伴
孤军奋战总是很难维持,走上坡路总会感觉很苦很累,如果你指望依靠"意志力"来完成所谓突破,那就真的走进歧途了。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移动互联,感谢微信群。
我们能很容易地在某一条修炼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扶持,提携前进。不但事半功倍,而且彼此间还能形成一种氛围。
今天张三在群里扔出一篇读书笔记;5分钟后,李四立刻做出回应;王五还能私聊指出你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成为这个领域的准专家,更多的反馈给你归属感,帮助你补足盲点。不知不觉中,功力大涨。
在我们的以谈判说服以主题学习的群里,每篇被扔进去的案例总能激起一轮讨论,灵光乍现之下,又是一篇富含蛋白干货的笔记。
在这个场力的作用下,坐个飞机、吃个火锅、逛个商场、淘宝买货、清明旅行、安排加班,一切能抓住的机会都成为谈判说服技术的实际操练,在这种氛围里,涨水平还需要靠所谓“意志力”么?
3、五点起床
“早起使人健康、富裕又聪明”,这句话如果不是富兰克林说的,就当是我说的。
五点起床的好处是你可以突然拥有一大段不被打扰的时间。
你会说,oh,我起不来,还要读书,写笔记,太痛苦了。
谁说一上来就要做这些“高大上”的事儿了?你的选择多着呢:
1)看一集《行尸走肉》或者《欢乐颂》
2)打2盘《英雄联盟》
3)看半部电影
4)爱干嘛干嘛
对,一开始用有趣的事启动自己养成早起的习惯。
大约3个月到半年,你会和我一样,每天4:58分,生物钟把你自然叫醒。
然后好好利用这段时间,1年后你至少比身边的人多三种技能。
(听说更高段位的人4点起床)
用两个公式做小结:
你想要的生活=几个特别厉害的技能 x 机会
某一技能=(n个伙伴 x 不被打扰的大段时间 )/主题数量
希望你有所领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