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隐庵:水草在水中,水属肾,水性上升,能使在下之水上升。水上升?水不是下降么?这点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圣心源》里都有解释,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泽泻是水草,春生苗,秋开白花,为肾之肺药(色白、秋季皆应肺)。肺属降,亦能使在上之水下降。
这个水是能致病的水饮,水饮停聚于身体上部,则表现为喘、咳、心悸、头眩、口渴、呕吐;水停聚在下部则为肠鸣,泄泻,小便不利。
《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用泽泻五两为君药,白术二两。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泽泻一两六铢为君药。
《金匮要略》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泽泻四两为臣药。
李时珍说:淡渗之物,其能去水,必先上行而后下降。味淡为天之阳,阳当上行,气薄为阳中之阴,阴主下降。
那么茯苓和泽泻有何区别?
《金匮要略》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葵子一斤,茯苓三两。
葵子茯苓散与泽泻汤均治与水有关的头眩,《本经疏证》中说治头眩时,“身重,小便不利”属水在下用茯苓,“心下有支饮”属水在上用泽泻。到临床上再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