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是 年 少
中学的时候,青春读物盛行。我也如普通的中学生一样在书中看到桐华“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体会张爱玲细腻的笔触,偶尔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当时觉得那种“45度角仰望天空”的抑郁气质很唯美,现在再来看只觉“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时年少,阅读的所有内容都是凭借个人喜好,不含有任何功利心。而现在,很多内容都是针对自己需要获取的知识,精准的找到想要的内容,很多都和经济金融方向相关。有的是写商业的,新概念阐述,人物传记。(当然,看的更多的还是论文。)
书 非 借 不 可 读 也
每到读书日的时候,都想写一些关于“阅读”的文字。在各种购物平台商业促销活动之下,一下子囤积了很多书。然而,这些非刚需购买的书籍在短期之内很难消化,想着“反正已经买回家了,也不着急看完了”。
于是一拖再拖,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书时的豪情壮志散去,有一些书只能在书架上积灰了。
所谓“书非借不可读也”,大抵也是这个这个道理吧。
其实,书籍如人一般,也存在缘分之说。遇见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久久不能忘怀,既希望能快点读完,又不舍得读完,百感交集。
书中的每一个桥段,每一个角色都会给不同人不一样的感受。
在此邂逅,念念不忘。
量 变 与 质 变
“所有质变都是从量变开始的。”
当每一天,每一周都能抽出时间阅读,让自己独立思考。那么在这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中,看到了“苟且”之外的诗意。在忙忙碌碌的单调生活中,平添一抹亮色。
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难以一朝一夕间观测到的,但是我相信“时间看得见”。当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你会看到质的变化。
当看到梅花之景时,你会吟诵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不是说“梅花好香啊~”。当看到国际大事件时,不再是在网络上满口谩骂,也不再是想写很多观点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是能写出有深度、有洞见的文章。方寸书桌,便是你的天地。
最后愿大家能与书为伴,且行且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