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笑话说,某富翁生了儿子,全家欢欣,请了一个有名的算命先生来,要问问儿子的前途。
算命先生看了八字说,“关煞倒也没得,长大了运限俱好。只是四柱中犯了贼星,以后做不得官。”
富翁说, "这倒没关系,只要养得大,就叫他学做银匠。”
算命先生惊讶道: “为什么要做银匠? ”
富翁笑道: "做了银匠,哪天不偷几分银子回家养老婆孩子?这和做官有什么不同?“
在三百六十行里面,银匠手脚不干净恐怕是出了名的。甚至《西游记》在取经打怪之余,也不忘取笑银匠一番——猪八戒好容易从牙齿缝里省了一点点碎银子,不好收拾,请一个银匠把碎银子融化成一块,结果还被银匠顺手牵羊偷了一些。和尚的银子虽然偷得,但这可是二师兄饿肚子省下的啊!
这些打首饰、炼碎银子的银匠都是传统技术,小本经营;即使偷,也偷不了多少。但《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里面,描述了北京城的一个银匠世家,通过引进消化西方高科技,外加自创先进营销手段,得以大偷特偷,从小小的银匠,华丽转身为京城里的大富人家;但后来又因为市场风向改变,杠杆加得太高,资金链断裂,不幸破产身亡。
这个银匠世家的第一代叫童一品,头脑灵光,敢于接受新事物,“是个打乌银的开山祖师”,算得上敢想敢干的创新型人才。
“乌银”是什么东西?
根据椰菜君的考证,乌银起源于古埃及,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峰。而童一品大致生活在成化年间,也就是15世纪后半叶,时间正好对的上。所以童一品极可能是这个时候,从来华的西洋人那里学会了这个技术,成为“打乌银的开山祖师”。
乌银有什么好处呢?
通常的银器,上面就是做了再多再好再精致的花纹,距离稍微远一点,就是一片银光闪闪,什么也看不见,令人感到俗不可耐,挖苦说叫”傻白“。
而乌银呢,正好突破了这个局限。
乌银是用银、铅、铜和硫炼成的一种合金,颜色乌黑,但可以特别紧的黏附在银器表面。如果在银器上预先雕刻或切割出图案,再把这种合金融化灌到图案里面,随后稍加打磨,这银器上的图案就黑白鲜明,夺人眼目。
小的,比如一个乌银戒指:
大的,比如一个乌银碗:
这乌银看起来是不是不仅酷,而且颇有异域风情?正巧明朝成化开始,算得上是礼崩乐坏,而北京城的装逼分子又特别多,所以人们追捧这新奇物件,家家都要放几个。
童一品认识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看准了这个商业机会,断然山寨了乌银技术,抢占市场。不仅如此,童一品的山寨技术还出神入化,能做深圳华强北的老祖师。
”别的银匠打造金银首饰之物,就是三七搀铜,四六搀铜,却也都好验看。惟这乌银生活,先把来烧得扭黑,再那里还辨得甚么成色;所以一味精铜打了甚么古折戒指、疙瘩钮扣、台盏杯盘之类,兑了分两,换人家细丝白银“。
原来那些传统的银匠,除偷银之外,还会悄悄往银子里面掺铜。但是掺多了铜,从色泽上就会露出马脚,所以也就是掺个三成;心黑一些的,顶多掺个四成。但童一品因为掌握了乌银高科技,竟然能够做到拿了客户的银子,全部装进自己的腰包,只用纯铜来打造乌银!
按椰菜君的看法,童一品大约是在铜器上面鎏上一层银,然后多多加上乌银装饰。这样浑身黑黢黢的东西,客户也没法鉴定真假。
比如下面这个扇子,差不多全黑了,哪里去找银子?
何况,明朝的人,哪里懂得化学?只以为这不过是把银子熏黑了,放火里面那么一烧,就会变回银子。
所以童一品怎么不赚钱?拿铜换银,”这已叫是有利无本的生意“。不仅如此,他”每两铜还要人家三钱工价,弄得铜到贵如银子“。
做这样大利润的生意,童一品人心不足蛇吞象,还要提高业务量。
他又到处做广告说:“本铺打造一应器皿首饰,俱系足色纹银,不搀分文低假,恐致后世子孙女娼男盗。四方君子,用银换去等物,不拘月日,如有毁坏者,执此帖赴铺对号无差。或另用新物照数兑换,止加工钱;如用银,仍照原数奉银,工钱不算。执帖为照。”
这广告可是了得。前面一半拿自己子孙后代发誓赌咒也就算了,后面一半可是真金白银:只要是老童出品的乌银,拿了购物发票作为凭证,任何时候老童不但包修包换,还按等重返还雪花花的白银!
这等于是把垃圾公司好好包装上市,股票拿去抵押,再加上几十倍的杠杆。但骗子的心虽然狠,也抵不过傻子的心更贪。将信将疑的人“果然有来兑换的”,而童一品也果然“照了帖一一换去",“所以把这个好名传开,生意大盛。”
童老板从风口上起飞了之后,“生意盛行,赚钱容易,家中就修理起房来;既有了齐整房舍,就要摆设桌椅围屏,炉瓶盆景,名人字画之类,妆作假斯文模样”,成了富贵人家。
到童老板儿子童七的时候,生意更旺盛,“大家把他抬起来,唤他都是童爷,唤他的婆子都是童奶奶。唤来唤去,两口儿通忘了自己是个银匠,俨然便以童爷童奶奶自居”。
“谁知人的运气就如白昼的日光一般,由早而午,由午而夜,日头再没常常晌午的理。盛极必衰,理所必至”。风停下来的时候,猪就得落地,除非另做个PPT,换一股风继续飞。不过作为富二代的童七,显然不知道风会停,当然更不会早早想到要换一个风口,赚了钱到雍王府做红烧肉、尼泊尔登山、八大胡同游学快活,所以不仅落地跌了大跟头,最后连命都赔上了。
童七人到中年,正在享受美好人生,乌银的时髦潮流却开始停止了。“一般也还是先年的乌银”,人们“偏偏的嫌生道冷起来,生意比往日十分少了九分”。
雪上加霜的是,出来混的,都要还回去。那些“先年换去的旧物,多有执了票只来换银,不肯换货”。作为老板的童七呢,错误估计了形式,看不清风向,以为革命只是暂时处于低潮,就“咬了牙,只得换与他去”。
这样每天进来的是黑糊糊的铜,出去的是白花花的银。童七的公司不要说没了造血功能,简直没一天不在失血。到“年终算帐,赚得不多”。形式一年不如一年,现金流越来越小,“渐至于扯直“,最后免不得走到”折本”的地步。
到大股东小陈公听到公司经营不顺,要抽提资本的时候,童七受到致命一击。
原来童七的父亲童一品引进乌银科技,开始创业的时候,紧缺资本,就找到了小陈公的前任,管东厂的老陈公,从央企融了一些资。因为来钱快,所以童一品“利钱按季一交,本钱周年一算”。看到这么好的投资回报,老陈公“爽利发出一千银子本来“入股,“与童一品合了伙计”。童一品有了老陈公这样的大靠山股东,公司带了红帽子,工商税务城管消防和收保护费的都不上门调研喝茶,所以生意格外兴旺发达。
现在大股东要收回本钱,童七哪里有那么多现金?
第一,没有一板二板三板四板竹板市场可以转让抵押股票。第二,银行钱庄都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没地方贷款。第三,大股东这么牛逼,童七既不敢赖账,又不敢破产,更不敢逃走。
无奈之下,童七铤而走险,把压在手里的旧乌银,其实是铜,冒充银子还给了小陈公;他想着央企那么大的现金流, 这些假银子怎么也会压在库底,没个两年三年不会拿出来用,说不定一直放库里放个忘记也不可知;只要眼下先蒙混过去,说不定哪天还能东山再起。
谁知人倒运了,喝凉水都塞牙。没两三个月,小陈公的老妈过生日,心里一时爽快,要给员工发发福利。可能老年人还以为乌银仍旧流行呢,就要把那些乌银当福利发了。众人抬出来一看,靠!三伏天高温潮湿,仓库环境恶劣,乌银都发霉了!赶快用抹布擦,竟然连抹布都绿了!
央企是你糊弄的嘛?童七只得宣布破产清算,卖了公司,又靠自己老婆去走了小陈公老妈的门路,才算勉强赔清。
但这样中年破产的富二代,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不久童七就卷入另一场经营风波,赔了命,还搭上住房,以至于后来儿子做跟班,女儿嫁人为妾;虽然没全应了他老子“后世子孙女娼男盗”的毒誓,却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