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最近两天儿看完的,真的是直击我内心的第一部描述“童年”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阿米尔的故事。在1963年喀布尔地区阿米尔少爷出生,故事以两位阿富汗孩子的童年,展开全小说的开端。一位是普什图人有钱家的少爷阿米尔,;另一位是家里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扎拉人哈桑。阿米尔和哈桑是一生的挚友玩伴,哈桑忠诚正直,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仆人哈桑比阿米尔少爷小一岁,但是每每在二人遭受危险时,总是哈桑挺身而出。阿米尔父亲是一位法官的儿子,同时也是有名成功的地毯商人。父亲总对阿里说:“自己的儿子阿米尔过于懦弱胆小,不向哈桑那么勇敢无畏。”阿米尔曾向父亲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可父亲并不欣赏。好在爸爸的朋友拉辛汗,一直鼓励他写作并暗示他会成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正因如此拉辛汗和阿米尔少爷,成为了多年的老友。还有哈桑对他说:“阿米尔少爷,你的小说写的太好了,终有一天会被全阿富汗人知道,你会成为知名作家的”。(原话我记不太清,大致意蕴是这样)哈桑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他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三岁左右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阿米尔,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父亲总是对哈桑莫名的关心,例如:每次都记得哈桑的生日,为哈桑准备生日礼物(为哈桑请兔唇医生、玩具模型……)、每次给阿米尔买风筝,也要给哈桑同样的款式、出去玩也都要儿子叫上哈桑一起……阿米尔一出生,他的母亲就因难产而死。这在他心里烙下很深的印记,他觉得自己害死了父亲的妻子,所以父亲并不喜欢自己。因此也导致了阿米尔极度渴望“父爱”,而父亲对哈桑的好,正让年少的自己产生了“嫉妒”、“自私”心理……有几次父亲打算出去玩,让他叫上哈桑,儿子阿米尔却说:“哈桑他有事儿,不能跟我们一起去”。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阿米尔的自私,他只想要父亲爱他一人。哈桑总是喜欢听阿米尔讲故事给他听,但是埃米尔以不识字的哈桑为笑柄,肆意篡改故事。可哈桑却毫不知情,还要求阿米尔在多讲些。这时阿米尔问哈桑:“我要是让你吃泥巴,你会这样做吗?”哈桑露出了哈桑式微笑:“阿米尔少爷,你会让我这样吗?”
童年的风筝象征着“自责”、“懦弱”、“亲情”、“背叛”、“期盼父爱的回应”
阿米尔和哈桑在一颗石榴树下,刻上了“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这是多么美好啊!在一次在外游玩,路上遇见了仰慕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等人。阿塞夫:“喂,塌鼻子。巴巴鲁可好吗?……我们是初种的普什图人,你怎么可以和哈扎拉人在一起玩呢?他们会污染……”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阿塞夫对其说:“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的”。1975年,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因为阿米尔知道只有拿到了第一,爸爸才会对他刮目相看,并对外宣称自己有个骄傲的儿子。在最后那只蓝色风筝掉落下来,他对哈桑说:“哈桑,帮我把那个风筝 带过来”,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在他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强暴了哈桑。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愧疚,不想看见哈桑。于是在他13岁生日当天,他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哈桑还有阿里很快地被父亲叫了过来,他问哈桑是他拿的吗?哈桑似乎看透了这一切,回答说没错。父亲居然回应:“好,我原谅你”。这……父亲曾对阿米尔说过:“偷窃等同于犯罪,不可饶恕”。爸爸定义: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你明白吗?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你懂吗?好的,那么为何在哈桑这儿,却变了呢?最后,阿里还是和哈桑远离了这,他们到属于他们的圈子——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少年的风筝象征着“自私”、“羞耻”、“友情”、“懦弱”、“背叛”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斯坦,那时阿米尔18岁左右。1981年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把家留给朋友拉辛汗照看。在前往白沙瓦途中,他们经历了很多“苦不堪言”事情儿。例如:父亲可能被一枪杀死、阿米尔可能在油箱中被闷死饿死……后来幸运的阿米尔父子又迁到美国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居住。为了生存,父亲放下所谓的尊严,白天在加油站️干活儿,晚上在跳蚤市场买杂货。阿米尔在美国成功地上了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还在圣何塞的跳蚤市场认识了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个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并和她结婚。爸爸在此期间因肺癌去世。阿米尔和索拉雅搬到了旧金山,原因是她的父亲总是辱骂母亲。他们有想要一个孩子,但始终没能如愿。在结婚之前,索拉雅将自己的过去,全部告诉了阿米尔。因为她不想对阿米尔有任何的隐瞒,并质问他:“如果嫌弃自己啊脏,和男人已经上过,你现在还有机会可以选择放弃。”他原谅了索拉雅,是因为自己也有过去。阿米尔:“亲爱的索拉雅,我不会放弃。”他没有把自己和哈桑的过去告诉索拉雅,可能是怕她瞧不起自己。婚后,索拉雅照顾阿米尔的父亲时,父亲将阿米尔日记给了索拉雅。不过很快就被阿米尔发现了,所以阿米尔的日记,妻子并不完全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妻子索拉雅自此,也没在追问下去。
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作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样是罪有应得。
2001年,罹患绝症的拉辛汗从巴基斯坦给阿米尔打电话,让他去巴基斯坦。并告诉他原因——“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原来拉辛汗在阿米尔父子走后, 随着自己年龄增长怕照料不过来。于是去哈扎拉贾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叫他们一起回到喀布尔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阿里死了,因为他踩到了哈拉扎那片地区的地雷。)哈桑和他的妻子同意了,他们有一个儿子取名为索拉博。因为小时候儿,哈桑最喜欢听阿米尔讲的《列王纪》,里面故事的主人公正是索拉博。在他们入住当天,拉辛汗让他和他的妻子和儿子住客房。但是哈桑却说:“不行,这有所越界,等阿米尔少爷回来,他会以为我……”所以,哈桑一家住进了,哈桑出身的地方。在这期间,哈桑遇见了自己的母亲。他和拉辛汗一同照料她,不过母亲最终还是因为病逝了。
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强占了这个房子。只因为种族歧视还有为了维护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出言不逊惹怒了塔利班。哈桑以及他的妻子,被当街枪毙了。哈桑的无怨无悔之死,因为他的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又让我想起了,年少时他为了追回那只风筝,被阿塞夫强暴了。索拉博进了孤儿院。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去喀布尔救索拉博,但阿米尔不愿意。拉辛汗于是告诉阿米尔埋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与阿里妻子生下的私生子。这时的阿米尔顿时醒悟过来,他终于知道为什么,父亲对哈桑独特的爱、还有在阿里和哈桑决定离开时,父亲嚎啕大哭儿、在当上加油站经理傍晚,开车去跳蚤市场路上“要是哈桑在就更好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的亲弟弟,而索拉博是他的侄子。他为了救赎自己,决定前往喀布尔寻找索拉博。他的父亲一生都在做慈善,也是为了救赎自己。所谓“当恶性导致善行,才是真正的救赎”。父亲做到了,那阿米尔呢?他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吗?
不惑之年,风筝象征着“负疚”、“爱情”、“心灵上的救赎”、“宽宥”
阿米尔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经一个认识妈妈的大学同学乞丐告知,孤儿院具体地址之后。他发现索拉博已经被一个塔利班头目带走,而这个头目将会出现在每一次足球赛上。孤儿院之后的粮食,全都是每一个月/每一周,塔利班带走小孩换来的钱,在去市场上换取得来的。为了不让全孤儿院的孩子都挨饿,牺牲这小部分儿也是无可奈何之举。阿米尔在球赛中约中了这个头目,并独自一人在之后其住所见到了他。在这个足球赛中途,有一对哈扎拉男女被活埋。阿米尔不忍在看下去,但是他还是看下去了。是天意吗?这个塔利班头目就是阿塞夫,他在被苏联人扶植的共产党政权的监狱中受尽折磨之后加入塔利班,和苏军作战,成了一个头目。索拉博已经成了一个被性侵犯的舞童。阿塞夫告诉阿米尔可以带走索拉博,但必须和他先处理一些陈年烂账。在屏蔽左右之后,阿塞夫戴上他那不锈钢拳套,轻松毒打毫无搏击经验的阿米尔,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离的弹弓打瞎了其左眼。阿米尔和索拉博这才趁机逃出。
少年时哈桑保护他,此时此刻换成了哈桑的儿子保护他。又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因为阿米尔无法证明索拉博是孤儿,而无法取得美国签证,从而收养索拉博。因此阿米尔打电话,向索拉雅说明了这里的情况。妻子赞同他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收养照顾。在去美国之前,索拉博需要暂时入住孤儿院。而在此之前,阿米尔答应过他,不在让他去孤儿院。因为索拉博告诉他,那里的孩子都欺负他,他们经常说谎儿。出于对孤儿院的惧怕,索拉博在浴室割腕自杀,之后被救起。在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再度受到伤害,因此他不再和任何人交流。眼神中透露这暗淡死灰般绿色,脸色一如哈桑被强暴时的模样。据拉辛汗所说哈桑临死场景,是一个身穿黑色背心的人枪毙他。少年时哈桑跟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湖里有个水怪儿,没有任何一个人干下去。这些残缺的碎片,在阿米尔脑海扫荡,他就是那个海怪,就是那个身穿黑色背心的人。他一直在自责与惭愧内疚之中,久久不能走出。
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在异国他乡和哈桑的儿子放风筝,索拉博脸上那一抹微笑,使他累积多年的忧郁和自责在那只绿色风筝翱翔在空中的那一刹那释放了。他终于驱散了第一次追风筝时笼罩在心灵的阴霾,(因为年少时有哈桑帮他追风筝),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对哈桑所做的一切),并拯救了自闭的索拉博。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成为他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对一种新的希望的寄予。这一“风筝”意象,成了这本书中救赎灵魂的上帝。
《追风筝的人》通过对风筝的表述,隐喻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内心的坦诚,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人性得以成熟的过程。风筝这一象征体在促成结构完整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创造出内容上的艺术独特美感。正如美学家之父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形态论中“优美”与“崇高”、“丑”与“恶”、“悲剧”全在其中得以体现。很多人说卡勒德•胡赛尼这部作品,与川端康成所著《千纸鹤》作品相似,都是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
《追风筝的人》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永恒定律: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尝试错误/常犯错误,不仅仅是遗憾悔恨,不仅仅是内疚惭愧与自责。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地去原谅!原谅那些我们的过错和阴暗,那些永痕的伤害,同时也请原谅我们自己吧。 从这个轨迹上说,我们也许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未来的不定变数,它无法让我们安心所得的愧疚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试图想要赶在它划落的地方找到它。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因为为你千千万万遍。幸运的人和勇敢奋斗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和回忆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追风筝的人》给了我们暗喻:只要相信它会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它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掌心。希望我们都能成功地追到风筝——那是,属于真正的风筝。
我们都是,或者曾经都是阿米尔、哈桑,那样追风筝的人。只是我们可能从未发现而已,生命中不断涌入的风筝,是否有让你心悸的。都说陈年往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埋葬但是错了。它会在某一瞬间,重新浮现在我们视野。优秀的人一直在路上,从不止步停息。请在放风筝途中,不妨留意一下,帮你拿着卷轴的人。不要只顾天空上的风筝,它是你心之向往的。但你的身边必定,有一人为你(他/她)千千万万遍。届时请你珍惜他/她,与它一同兼顾。否则在迷离之际,勿后悔前半生。我的故事与《追风筝的人》很贴切,本人从一个十分叛逆娃,过渡到懂得了“人情”。我只想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经历。
【我试过三个风筝同飞在一片区域,那真的需要我们三个都有颗宽宥的心】
——鄧蘼麓
2020年8月6日
PS.本篇文章参考了,百度百科一些艺术特色。有看过这部作品,可以在下方评论你们的看法、感悟与亲身经历。有未观看的学友,请一定不要串页,争取在一周内看完。个人建议纸质版《追风筝的人》李继宏所译版本。有想看但又不敢看的学友,我诚挚地邀请您一定要领悟,里面所描述的世态。(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及时删除。)谢谢你们与我共同在,“简书”这个APP软件,一同分享书中的愛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