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婉转,几易其貌,不变的只有经典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一段珍贵的读书时光,伴随成长的步伐,融入生命的旅程。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积淀的,是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沉淀的,则是一个人的气质。
我们大部分都是平凡渺小的个体,任性妄为有之,怯懦萎靡有之,偏执自负有之,我们独立于天地之间,执着于自己的小世界。而阅读能为我们展示一个开阔的世界,了解到人事芜杂,悲欢起伏,人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有很多的不知所措。
不知觉中都已到了不惑,活得更加的明白:所谓的幸福、幸运,是在自己努力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知足常乐。努力经营生活,让生活中多些幽默,少些争吵;多些理解,少些埋怨;多些调味,少些枯燥;多些满足,少些攀比。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正是在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爱与善良的感召下回归。原来爱与宽容足以融化坚冰,让自私怯懦遁形,让阿米尔踏上救赎的道路。于是在对待他人的过错时,我们能更宽厚一些,不再求全责备。
书籍,就是有这样一种魅力,生命的救赎与升华是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实现的。正如荀子的《劝学》所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如果说观照自我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提升,那观照世界则是一种涵养的升华。
别人的故事,自己的人生。阅读让我了解,每个人个性迥异,我们不该过分苛责,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都是最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存在,即使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毕竟不可能所有人都登上顶峰,凤毛麟角者少之,而历史的演进离不开踏实肯干的普通劳动者,甘于平淡有时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
多读书,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外化为一种安之乐之,处之泰然的气度,面对世事,不再急躁易怒,不再妄加评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是一种涵养,一种内化的气质,一种平和理性的姿态,观照自我也观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