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的5大要素,即目标、内容、形式、逻辑和过程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用课程开发方法来教我们如何做课程开发,我的疑惑也随之慢慢打开,具体解决了我的哪些疑惑呢?且请听我一一道来。
解惑1:怎样制定课程的表现型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表述成让学生有潜在行为的行为表现,称为表现型目标。表现型目标如果设置得好,相当于课程成功了90%以上,所以表现型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恰到好处。表现型目标不流于形式,最好可衡量,但也要看对象是谁,不同对象运用的方式也不一样,也不一定非要严格的SMART,不宜过多设计,满足学员的需求、期望或能解决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表现型目标也是针对学员的,我们可以用表现型目标作学员的需求调研。如何撰写表现型目标呢?其实可以用ABCD法则,A(学员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如果用表现型目标来表达本次课程的目标,我认为可以描述为“参训学员在课后能熟练地独立开发一门属于自己的课程”。
解惑2:不同的课程内容应该如何教?
内容要贴近学员需求,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类,不同类别的内容,大脑在认知的过程中接受和加工机制不一样,教学的策略也是不同的。知识类课程需要有效提取与综合运用相结合,主要属于认知脑,即高级思维层面,态度类课程是认知脑与情感脑结合,技能类课程是认知脑与行为脑结合,即低级思维与高级思维两层面,但是技能类和态度类课程掌握的标志都是潜意识的自动化。
第一,知识类(K)。掌握知识的五大策略分别为左右脑记忆、多线索记忆、分类记忆、精加工记忆、重复记忆等,前四个是有效提取,最后一个是综合运用,总体来说,在学员身上耗的脑力多了就记住了,即多折腾。这五大策略是行动学习的不完全归纳法,不一定适用MECE原则,但是实用,在企业里,实用性是大于系统性与科学性的。掌握知识需要看到有用时就要多思考多折腾,才能从容地提取。只有用起来的知识才有用,不用的都是信息(垃圾)。知识学习需要越过三道坎,第一道坎是激发学员的兴趣(意愿),第二道坎是解决自己能不能学的会(能力),第三道坎是愿意用(实践),这三道栏路虎任何一道都能把学员拦在外面,让其最终掌握不了知识。同时,知识的学习也有一个加速效应,旧知越多,消化和吸收新知的能力就越强,精加工也会相应变多。那么我们如何去改造课堂呢?变告知为发现,你说你懂了,但你懂的绝不是我想说的,老师越使劲,学员收获就越少,学员自己理解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允许学员对知识有偏差,往往学员的偏差还是最有意义的。学知识的过程中,A和S也是在其中的,A主要是激发兴趣,S是元认知(精加工),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S。
第二,态度类(A)。态度是附着浓厚情感的认知,对待事情的倾向。要想让态度改变,必须先让认知不和谐(假设、信息、价值、身份、系统,即态度的五要素),新的认知必须附带情感能量,如果把认知比喻成毛胚房,装修的房子就带着情感;其次是情感的反应,直接让你结合自己的往事去思考;间接营造社会环境,让你去发现自己的故事,这时神经元就有了真实的体验。情绪就是快速反应,它有传染性,态度必须是真情实感的体验。往往态度最难也是因为大家不愿投入情感;最后你就能搜索线索并快速启动,也就意味着态度真正发生了改变。记得2015我前公司当时有推一个《心智模式突破与素质提升》的课程,主讲老师每次三天的课程,至少让学员哭2-3次,虽然每天学员学习到凌晨,但他们无一疲惫,那个课程的效果也特别好,公司连续采购了几个批次,将全公司做销售和市场推广的人全都轮训了一遍,那段时间的后面三个月,公司的业绩真的就提升了很多,非常的不可思议,其实现在想来就是学员的态度改变了,从而促使工作行为得到了改变,最后促进业绩提升。
第三,技能类(S)。新技能被掌握的标志是与旧的技能融为一体,受训者不再刻意去做动作,而仅潜意识反应就能完成,即学员的潜意识已经自动化了。要想让技能掌握,也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老师用意识教学生意识,如激发兴趣、降低附和、步骤和流程清单化、示范(意识与潜意识同时在学习,与第二步相衔接)等;第二步,学生用意识教自己的潜意识,如目标练习、会按清单动作、及时恰当反馈(作用于结果)、促进反思(对话)和整合等;第三步,学员潜意识自动化,如表现、不断的激励肯定与鼓励、给予实践和挑战的机会、野蛮关联和灵活运用等。所有的技能掌握都有三个基本的过程,开始时让学员有兴趣和能力,过程中通过促进自我的对话让学员有快感,最后给学员露脸的机会并不断循环从而产生成就感,三个过程形成积极的正循环就能让学员达到沉溺的境界了。所以,我们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就要设计恰当的激励,让参与者像玩游戏一样有一种沉溺的感觉才是最好的,让学员处于幸福的状态。
解惑3:怎么教为什么比教什么更重要呢?
教育工作者没有理论的创新空间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就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好的教学形式往往可以让人震撼甚至弥久难忘。说起我从小学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应该就是2017年6月份参加的那次体验式教学课程了。
记得那天上课一进门,看到桌子都整整齐齐、中规中矩地摆在那了,我就纳闷了:“这一点都不像是要上体验式课程的样子嘛”,带着这份疑惑,远望着课程的主讲老师Max老师微笑的走进教室了,简单的寒暄之后,他让我们自主搬凳子围成U型同时设定自己可以完成的时间,并让我们自由选择位置,希望对体验式认知较深的坐在老师的右边,刚接触或认识较浅的坐在老师的左边。当时我更疑惑了,为什么老师不设置时间还让我们自由选择位置呢?接着Max老师开始提问了:“小伙伴们,从刚才搬凳子选座位的这个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受?如果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体验式教学主题,你如何看待我们刚才的体验”,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开始回答了……就这样,老师抛出了体验式学习圈和APPLE工作流程的概念。后面两天的课程时间里Max老师带着我们做了7个体验式的游戏,包括抛球、手足情深、翻卡片、circle hands、地雷阵、极速拍牌等,都是只设置目标,让我们自己去设置游戏的规划和完成挑战的时间,每个游戏做完分别用WHEEL轮、Moving stone、引导的话术、卡片等工具和方法引导我们如何去做体验式活动的引导,并且还讲述了他在二十年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不断迭代与精进的职业生涯,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没用PPT,但是每个活动体验和引导完成后,助教老师就在后面用大白纸制作视觉图,当场呈现了关键的知识要点和相关流程,并贴在教室相关的空白墙上,特别的清晰又养眼,整个2天的课程我们是在既欢乐又是特别有成就感的。这个课程对我的启发很大:其实工具和技巧是简单的,更关键的是如何来引导学员有目的性的建构与反思。
事实证明,好的形式不仅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好的形式具体有哪些标准呢?第一,价值。好的形式让学员特别能感受到课程的价值所在,没有了价值,学员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这次课程的价值就在于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建构和反思出来的;第二,参与。好的形式要能调动学员参与,学员只有真正参与了,才能移情,这次课程我们是全程参与其中,我们就是主角;第三,情感。好的形式需要附着情感,老师在讲述他的体验式教学生涯时就带着深深的情感在触动我们;第四,意外。意外能造成学员的认知不和谐,认知不和谐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继而激发学员探寻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就像老师开始的教室布置就让我觉得很意外,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第五,简单。简单是要给学生一个简单易学的印象,化解学员的畏难情绪,老师整个课程中的活动都很简单,让我们用的引导工具和话术也好用。
解惑4:课程逻辑为什么既重要又不重要?
对于一个好课程来讲,逻辑如同把课程的每一环节穿起来的线和绳,逻辑贯穿才能使内容要素各归其类。逻辑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可以抽象,下可以具体,也可以是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相结合,这也即逻辑的基模。
逻辑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好比是一个生物体的DNA,是区别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标志。好课程其实都是整合出来的,只要你整合出来的逻辑能让别人信服就是好逻辑。如果你有逻辑,就可以在全世界整合资源;如果你没有逻辑,你就会成为资源被别人整合。大脑天生追求有秩序的东西,逻辑的事物也是大脑的诉求,人们总是喜欢有条理的陈述,逻辑跳跃的人通常被称作语无伦次;逻辑是内容整合的主线,也是内容割舍的依据,为了整体课程更优美有时就不得不把一些内容割舍;另外逻辑可以便于老师进行授课过程的引导,因为授课的过程也是逻辑逐渐展开的过程。
但是逻辑为什么又不是特别重要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意识与潜意识的角度来看,过于注重逻辑会限制人的思维,潜意识得不到更好的发挥;从能量的流动来讲,太理性会限制能量的流动,会抑制其它几个小孩,如情感、感觉、意义、想象力的流动;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太注重逻辑,就无法延伸更广的层面,同时也限制了野蛮关联,创新自然也受阻了。我们用逻辑区分了你和我,又用情感模糊了它。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逻辑也需要恰当合理地运用。
那么如何让你的课程更有逻辑呢?课程开发就是把自己逼疯再治好的过程。我个人认为逻辑的核心思想就是思路是灵魂、提炼是眼睛。如何把无序的知识整合成有序的知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终为始,从学员的目标需求出发;第二,整合框架,如分类、取舍、框架、质疑和优化;第三,内感外动,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第四,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一味完全考虑学员,不然就会被学员牵着鼻子走;第五,明线与暗线双框架结合,双框架是一道绝杀。
解惑5:为什么过程是传统教学设计的短板?
传统填鸭式的培训无须过程设计,都是老师的“独角戏”,学员的状态也不重要,老师表演完了课程也就结束了,但是这样的课程学员能够改变吗?当然不能,一切不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精力和情感规律的培训都是无效的,如果课程中老师没有有效的调动学员,一切都是徒劳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员延着时间轴体验,它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从头至尾要把握节奏并恰到好处。过程的设计离不开内容和逻辑,过程的设计既要根据学员一天中的精力旺衰和情感起伏的心理规律,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策略的选择,还要符合人类认知逻辑的思维过程规律。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过程设计呢?
从宏观层面上看,可以运用U型分布图来设计过程,学员一天的精力是呈U形分布的,相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人的精力典线采取倒U型分布,比如在学员精力充沛时多一些讲解,在学员精力不济的时候设置一些互动和练习,使大脑休息的方式就是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从中观层面上看,可以运用SOI曲线与五星教学来设计过程,SOI是分选择(Selecting)、组织(Organizing)、整合(Integrating),比如我们要讲企业文化课程,首先可以先系统讲解企业文化里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然后用3153组织研讨,让学员结合自己经历用讲段子或汇报的方式说出自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带来更透彻一些的点评。用五星教学的方法亦是如此,聚集问题(意识)、激活旧知(潜意识)、认证新知(意识)、应用新知(用意识教潜意识)和融会贯通(潜意识)。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要有调频动作,通过讲段子、丢金句、写板书、鼓掌等方式来调频,保证每15分钟调一次频。我们的大脑就是流水席里的座位线,调频的过程只要多抓几个座位就能多抓住学员的注意力。教学的过程中,量重要的是学员的建构,而不是老师的建构。课程开发是科学,但授课是艺术,设计可以使课程非常完美,但是授课过程中讲师依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时讲师的临场发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程升华迭代,偶尔的突破以往的设计,讲师可以展现自己的风格。
总的来说,目标相当于课程的方向,内容相当于课程开发的素材,这两个内容大家都好理解,但是逻辑、形式、过程三者我们常常会傻傻分不清楚,就像三个核桃一样,我们要不断的磨,他们三个之间是相互迭代替换、不断自恰的关系,比如把形式考虑进来,就会磨内容、调过程等。课程开发如果你主动颠覆它,你就是城管;如果你被动颠覆它,你就是钉子户。课程开发是典型的病构问题,而行动学习是典型的病构问题的方法论,当课程开发与行动学习遇到一起,就是你有病,我有药。我们最大的框架是病构问题中的解决框架,即课程开发方法论。说到这里,其实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个伪命题,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凡是成为产品的东西都是尸体。所以,我们需要带着能量,接上道的自来水,把握课程开发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炼就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