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8年1月25日,茅侃侃自杀,年仅35岁。
又一个生命在本该大展宏图的年纪,却戛然而止。
在他消失的这几年里,在生活的重压下他异常沉默。如果不是他的死讯,人们可能早已经忘记了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
也许你会问茅侃侃是谁?
他是曾经80后互联网大潮下的天才创业少年。
2006年,网络游戏搬到实景中游玩的“真人实景数字引擎”创意热了,茅侃侃20出头,出任时代美兆(Majoy)科技有限公司CEO。
之后,他登上了《中国企业家》杂志,那一期的杂志封面名为,“生于八十年代”。
同年,他和同样年轻的李想、戴志康、高燃作为嘉宾录制央视了《对话》栏目,被称为“京城IT四少”、“80后创业新贵”。
他也曾经因出过《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和《像恋爱一样去工作》两本书而名噪一时。
王石评价他们,“这些80后企业家,比超级男生更加带劲”。
然而正是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快意人生,却选择了在自己人生的转角,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选择了生命。
现代人的崩溃是无声的,当生存大于生活,当压力大于动力时,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每个人都随时可能迎来至暗时刻。生存和毁灭只是一念之差。
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公共记忆就经历了青年作家胡迁、政治学学者江绪林、“史学天才少年”林嘉文、台湾作家林奕含的自杀。
培养一个人才的成本是巨大的,而我们不知道在这些近乎天才的少年在得志的背后,到底背负了多少足以压垮生命的重负。
也许,这个时代根本就不需要大器早成。
02
时代发展和人性赞美都有一个特色:偏爱少年得志的人。
他们就像是时代的宠儿,过早的被推向大众的视野。成名的背后,一边是无比灿烂的物质烟火,一边还有在不太成熟的心智里强压下来的“荣誉负担”。
我们太过关注物质的对话,以至于每一个年轻过的人都期待过少年成名,即使自己没能声名远扬,也寄希望于下一代赢在起跑线。
殊不知,很多苦心孤诣布下的“出名要趁早”的局,却在不知不觉中“摧毁”着天才的人生。
03
我们知道,一粒种子的生长不是突然就发芽的,它需要经过时间锤炼,吸收深埋土里的养分和阳光的恩泽,最后化育成生长的内在动力,生生不息。
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就破土而出。它可能在同期生长的种子中崭露头角,成为了被人关注的佼佼者。
但是生长在中期内力不足的赫然凋敝,又该如何释怀呢?
不是它们选择了中道崩殂,而是命运的使然。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过早的灌输百般知识,走向历史舞台,以尚未成熟的心智迎接着人生的挑战,难免走向“天妒英才”的悲剧。
优质的青花瓷,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火候历练、不经过细细的打磨和雕刻,最终也不过成为残次品,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
张居正少年天才,如果没有深谙人类命运的名师屡屡阻挠其成名之路,最终也不过是“伤仲永”般,碌碌无为。恰恰是少年时代涵养了一生的正气,才会在暗潮涌动的政治风云里游刃有余,最终成就一代首辅。
人类命运的发展,本身就是遵循“大器晚成”的规律。
老子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大器总是晚成的,真正的人才既需要卓尔不群的刚强意志,同时又需要内在的柔韧,才能在形成笃定的核,为我们人生即将经历的任何苦难,提供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不至于稍有不易,便被一根稻草压断生命的厚重。
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也许现在经历的磨难,正是在默默成就大器晚成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