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构愿意做一组数据调查:论“HR遇到奇葩面试者的概率”,我想,报告结果一定很有趣。
某HR:“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心比天高,想拿最多的钱干最少的事,能力不行就说是公司制度管理有缺陷”
某HR:“我面的大部分都要求钱多事少离家近,有这样的好事我还当什么HR啊”
所以,求职者想要用更高的薪资,干更少的事,并且离家近,这是不现实的。
同理,HR想用最少的钱找到能力强又稳定的员工,也是不现实的,而这种“不现实”用一个学名来解释,即“不可能三角”。
什么是“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概念,原本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
“不可能三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
在投资领域有三个重要维度:流动性、收益和风险,它们往往不能同时保障,这叫做“投资不可能三角”。
在区块链系统里面,高效、安全和去中心不可兼得,这叫做“区块链不可能三角”。
而在招聘领域,低薪、高能力、稳定性,放在应聘者身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叫“人力管理不可能三角”。
回到招聘场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
当HR用较低的薪资找到了一个各方面综合实力都不错的候选人,入职后,该新人暂且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值,企业享受到了短期的成本红利。
但市场信息是流通的,新人入职后很快便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应当有更高的匹配值,在市场上值得更高的定价,想要留下这名员工,就只能给他涨薪,因此,员工稳定性、较低薪酬、较高能力,这三者最多只能选择两项。
当HR遇到应聘者开出的“无厘头”的求职条件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
想用低成本换取员工稳定性,那么这个人能力就不会太高;既要员工的稳定性,又要员工能力强,那他的薪资一定不会低;用低薪酬“意外”得到一名能力高的员工,那他一定干不长,不稳定。这就是“招聘不可能三角”。
反观知名企业,他们的成功也和“不可能三角”密切相关。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只拥有苹果0.8%股份;华为任正非的股权从1.14%到0.94%,再降到0.88%,他们都通过一步步稀释自己的股份,用利益团结员工,推动企业走向成功。
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企业成功是苹果和华为发展路上的“不可能三角”。
国内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在成立前,创始人马云先是在1994年创立了一家翻译社,1995年成立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从创业到阿里的成立看似只有短短5年,但是这5年和阿里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另一巨头“京东”在成立前,创始人刘强东做过餐饮、进过外企,卖过VCD光盘复刻机,耕耘数十年,积累了行业经验和资本经验,厚积薄发,才换来了如今的事业。
从阿里和京东的发展来看,高效、经验、资本,这三者就是他们成功的“不可能三角”。马云在94年、95年创业期间积累了一定资本,但是缺乏电子商务行业经验,因此阿里的初创期并不顺利;刘强东比马云更早创业,长时间的经验和资本积累,才换来今天“全球数字经济百强”荣誉;俩人在创业初期,积累过小范围的行业经验和资本,吃过短期红利,但是这份红利不足以成就他们的商业帝国梦。
这些经验的背后,本质就是“不可能三角”。
因此,在招聘领域,不论是求职者还是HR,提出“既要…又要…还要…”,本质都是在逃避问题,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利益单方面最大化。
当遇到求职者提出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时,身为HR的你在给他当头一棒后,不妨想想自己这“一棒”给的是否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