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四姐今天邀请大家一大去她家玩。早晨天阴阴的,十点左右下起了雨,这雨还不小,一直下到中午十二点。
儿子知道蒲家姐弟聚会的事情后,一定要去吃午饭,还要带晚饭。于是,蒲先生送儿子去单位打卡后,再一起去四姐家。
给三姐打电话,她昨天去了广东。给五姐打电话,她刚上公交车,我说那就宽窄巷子见。
到四姐家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五姐已经比我们早到了。原本五个老人的聚会,因为三姐的缺席少了一人,儿子的加入不仅依然是五人,还多了许多欢笑。
吃完午饭,儿子准备聊会儿天再乘地铁去上班,地铁出口正好在单位附近。谁知他同事打来电话,说要开会了,于是蒲先生送他去上班,下午要送子宇去踢球,也就不来吃晚饭了。
我与蒲家姐姐聊天以后,准备出去走走。打算今天只转宽巷子。
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宽窄是一种哲学
宽是逍遥生活的记忆
窄是心灵享受的回味
人生无进退 天地宽窄门
世界本无宽窄 宽窄尽在心间
一宽一窄间 天地轮回 人生圆融
宽窄巷子 成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世上的路有多窄
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
的确生活再窄,只要心宽,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徜徉在宽巷子,感觉这二处的门牌颇有特色。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独特的建筑已经淹没在热闹的叫卖声中了。
记得“宽云窄雨”,曾经是一家火锅店,现在是卖茶品茶的店。虽然很少看到有游客驻足,更没有人走进去,但是店面的“宽云窄雨”四字是刚去世的百岁老人马识途的笔墨。
赫然写着“张圣奘故居”五个字,旁边金属牌上是由郭沫若题写的“四川省文物总店”七个字,我们看到的是卖茶叶的。既然是张圣奘的故居。就应该有张圣奘的一席之地,像沈从文的故居一样,让人们去参观,看到张圣奘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
张圣奘故居(宽巷子23号)
张圣类(1904-1992)生于湖北蒲圻(今赤壁市)。
其出身与名门望族,系明代名臣张居正第十三代孙,父亲张绍欣是前清的蒙古都统,曾任两广总督,母亲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
张圣奘有"江陵才子"之称,中学时就读于天津名校南开中学,15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后来赴英国、德国、美国留学,获得英国牛津、美国哈佛等名校的文学、医学、法学等5个博士学位。他精通英、法、德、梵文等9种语言,历任东北大学、复旦大学、震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大学教授。在执教期间,开设并讲授了28学等大学教授。在执教期间,开设并讲授了28门课程。
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建设,受邓小平同志指示调查文物。发现了距今3.5万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震惊世界。后出任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主编了《四川文物提要》。管理委员会主任,主编了《四川文物提要》。他长期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在四川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为巴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圣奘晚年一直住在宽巷子23号院。
如此杰出的人物,真想进去看看他曾经住在过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曾经住过的痕迹吗?
外地游客也不会有很多时间在宽巷子游览,或许一览无余的店铺,欢迎游人涉足的商家,他们才会参观光顾。
吸引我的是唱戏的店铺,无论是男女招呼客人的方式,都是把一把很大的折扇打开又关住,然后发出很大的呼呼声。
喝碗茶二十八元,看川戏在内的六到八钟演出。在二个店外面听到的开场川剧都是折戏《别洞观景》的唱段,刚在旁边的水泥墩上坐下来又唱完了。
只好起身自己一边走,一边轻声唱,“站在了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侍儿轻摇船儿慢慢走,好让流水送行舟……”
不觉回到了四姐家,姐夫哥已经做好了晚饭,五姐的儿子也来了。我还开玩笑的对五姐儿子说:“你和你弟弟商量好了嗦,一人陪老辈子吃顿饭哇。”
吃完饭,四姐和四姐夫送我和五姐去公交车站。我和五姐赶内环线同一辆公交车,到文殊院站她下车走回家,我再转乘75路到家门口。
四姐说等三姐从广东回来,我们再聚聚,下次我就只转窄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