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53期
本章为《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解读】
做一个 自讼的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犯了错,大多数不知道,知道了顶多反省一下自己。在大庭广众中,能够责备自己的人几乎没有,如有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孔子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是面对自己的错误应当如何处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修养的高低,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置若罔闻,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若是能够在内心进行自我批评,积极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则能使事业转危为安。
真正的伟人对自己都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汉武帝穷兵黩武,又喜好神仙方士,还曾大造宫室,挥霍无度,导致民力枯竭,四方寇盗并起,引起天下动荡。到了晚年,更是兴起巫蛊大狱,连卫皇后和太子刘据都因此而丧命。后来,他才得知太子是无辜的,就建造了“思子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责悔过。到了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又当着群臣的面自责道:“我自从即位以来,做了不少的错事,令天下百姓受苦了,有愧于民啊!但是,从今往后,我保证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发生了!”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即历史上有名的《轮台罪己诏》。他以实际行动进行了自我批评,及时地弥补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多数人面对自己的错误会出现两种心理,第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意思是说,人们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说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更差、更坏。第二,有些人在明知道自己犯下错误,但却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这两种人,一种是缺乏自知之明,一种是不愿自我批评,这两种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却有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从发现自己的错误,到承认错误,再到说出来都比较容易,可是若想让他改正却很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听从孔子的指导,如果发现自己犯错,首先就得承认自己走错了道,其次是在内心深刻检讨,设法改正错误。若是没有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只会一错再错下去,很难再走回正途。
一代圣人曾国藩就是一个自讼者做得非常不错的人。为了戒烟,敢于多次在众人面前表决心,最后成功。为了改正子自己的毛病,就天天逼着自己写日记,看史书,因此后来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
做一个自讼的人,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只有每天多自我批评,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只有从这些错误中吸取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