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恐龙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可“鸡”却离我们很近。
你看,现代人不仅每天在餐桌上吃鸡肉,在手机上,都要高举吃鸡的大旗。
美味的鸡肉,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如今这个猪肉价格高涨的年代,吃鸡,让人们有了一丝丝的慰藉。
众所周知,人是杂食性动物。不仅吃肉,也吃植物。这种饮食习惯,已经延续了上亿年。可史前生物他们吃什么,对我们来说,却是极其神秘的存在。
我家的小宝宝,对于恐龙的世界,充满着无尽的好奇。他虽然年纪很小,但已经对这种已经灭亡的生物,知之甚多了。当我的知识库,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我便转战到了绘本的领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对恐龙感兴趣的不仅仅有小孩,事实上,很多成年人也对恐龙的生活细节,津津乐道。
看来,越是未知的,越是神秘的。
2.那时候,恐龙吃什么?
《那时候恐龙吃什么?中生代动物的日常饮食指南》这样一个绘本,就是我在众多介绍恐龙的绘本中,找到的极为特别的一本。
《那时候恐龙吃什么?》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汉娜·邦纳。她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那时候”系列的重要成员之一,她曾经出版并获奖的作品《那时候鱼儿还有脚,鲨鱼刚长牙,虫子到处爬》和《那时候恐龙开始茁壮,哺乳类东躲西藏,翼龙展翅飞翔》,备受大家的喜爱。
她的书籍,文字和图画,皆出自她一人之手,不仅如此,她的作品,还始终贯彻着幽默诙谐的风格,在整个科普漫画类的书籍中,也是别具一格。
正是这些趣味性,吸引着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不仅如此,《那时候恐龙吃什么?中生代动物的日常饮食指南》也得益于它的创作视角,饮食文化由来已久,哪怕是古老的已经灭绝了的恐龙,它们也都遵循着自然界的法则,在这个物竞天择的自然界中,尽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3.《那时候恐龙吃什么?中生代动物的日常饮食指南》的特别之处
3-1: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真得好好说说这本书。作为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首先,它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而从庞大的学科体系中,分离出适合孩子理解的知识,这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那时候恐龙吃什么?》一开篇,作者汉娜·邦纳就把“食客”们,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分别是:肉食性动物、食昆虫动物、植食性动物、鱼食性动物、食太阳生物、食废物生物这六种。
而我们人类,并不专属于其中的某一个种类,事实上,具体地说,我们人类,属于杂食性动物。而不是像有的小朋友说的,是“食意大利面生物”、“食爆米花生物”等等。
这样的描述,简单明了。没有特别复杂的学术指引,但在科学性上,又有着自己的考量。汉娜·邦纳,在这本书中,穿插了一个“问问科学家”的版块。而这些科学家,不是某一类人的概括,而是实实在在具体到人头的科学家。
科学家在解释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特别善于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类比,他所要讲述的专业知识,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再结合汉娜·邦纳幽默的配图,很艰深难懂的概念,也能变得直观。
3-2:画风幽默,吃鸡等同于吃恐龙?
吃鸡怎么会和吃恐龙联系到一起去呢?别着急。看了汉娜·邦纳的这本《那时候恐龙吃什么?》你便会发现,确实很多生物,都曾经吃过恐龙。恐龙虽然强大,但也还是有个别弱小的存在,不能免于被吃的境地。正是因此,说当今存活下来的生物,它们的祖先都吃过恐龙,也不为过。
霸王龙如此强大,恐爪龙如此勇武,脖颈长长的梁龙,它们曾经各霸一方,但终于不再属于这个时代,而成为了人们对于中生代永恒的怀念。
各种恐龙吃什么,取决于它们的体态特征。
大型肉食性动物,它们通常都有强而有力的颌骨,用以咀嚼其他动物肉里的骨头。
食虫性动物,它们通常需要有敏捷的身体、非常优秀的视力、再加上尖尖的牙齿,来把入口的虫子咬死。
而不管植食性动物,它有多大,共同的特征,一定是有一个能兜住食物的脸颊。它们把食物在口腔里充分地咀嚼,再咽到肚子里去,胃里的微生物,才能把食物的碎屑进行进一步的分解。
介绍这些恐龙特性的漫画,都很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哪怕是没接触过恐龙这类生物的小宝宝,也能天然地对此有种亲切感。
吃饭这件事情,谁能抗拒。更何况是恐龙吃饭,那更是该好好探究一番。
3-3:纵观食物链
《那时候恐龙吃什么?》这本书的作者,汉娜·邦纳,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恐龙的饮食习性,更重要的是,她不仅关注恐龙,还为我们介绍了整个食物链中,除了恐龙之外的其他生物,它们虽然不及恐龙勇武,但同样在整个生物界,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汉娜·邦纳都有所诠释。这里,尤其引起我注意的生物有两种。
一种是所谓的“食太阳生物”,它们的名字,就很浪漫。但其实,它描述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作者汉娜·邦纳,用一株草莓的访谈,来生动地展示了“光合作用”的伟大意义。那可是小宝宝们都特别喜欢的草莓呀!
除了这个,还有一种,就是“食废物生物”,它们把粪便当大餐,看着恶心,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土壤才能一直保持着活力。微生物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细小到我们看不见,但确实一直在工作,永不停歇。
纵观整个食物链,不管是站在高处的肉食性动物,还是处在底层的食废物生物,它们都缺一不可。
从小就能认识整个食物链, 这对于小宝宝来说,非常有必要。我们人类虽然强大,但依然不能肆意地伤害其他的生物。感恩每一口入口的食物,它们绝不是只为了供养人类而存在。
当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再走在阳光下,感觉都会不一样。
万事万物,都值得我们感恩。它们供养了我们,而我们也应该在被供养的同时,少些破坏、少些浪费、多些感恩、多些贡献。
4.由恐龙的饮食,引发的一切
恐龙毕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人类还将长久存在着。
了解它们,就仿佛重新认识了自己。
汉娜·邦纳,她理解孩子的心理,用《那时候恐龙吃什么?》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同时,又把重要的科学知识,埋藏在这趣味的探索里。
人的一生很短暂,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容易。作为杂食性动物的我们,更是面临众多的诱惑。
如何在多种选择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生长的那一种。我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这需要遵循我们的内心,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多些感恩。感谢我的孩子,正是他对恐龙的痴迷,才让我接触到了这样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汉娜·邦纳,真是活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