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五十岁之前,是立志,是体验,试错,是人生“加法”的阶段。
到了五十岁,有了丰富的阅历,更多的要去内求。这时候,就到了“减法”的阶段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在三十岁的时候,确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人生方向。
四十岁时,在生活实践中,对自己的处事原则与人生目标,进行不断的验证,磨去了许多幻想,也收获了沉稳与淡定。这时,困惑少了,信念也更加踏实坚定。
到了五十岁,不仅明白了自身方方面面的条件与定位,也懂得了人在大千世界中只是其中的一环,自然界自有其发展变化规律。
《论语》中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到了五十岁,对自身,对世界有了全面的认识,然后再深刻地掌握《易经》,就不会有更大的过错了。
《易经》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自然界的大的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了自身与社会,加上《易经》教会我们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人生进入了更高的内化与发酵的阶段,从“登堂”开始到了“入室”。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并不是从此止步不前。而是迈上了生命的更高的台阶,是新的内在的体验与探索的开始。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所以说,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界线:是着重于外在的结束,也是追求内在的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