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们<影视大脑>读书会的第三次,从第一次参加到第三次,每次人数保持在13~14人。前天晚上我采访大家对即将参加的周二读书会有什么心情?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然后我收集到了几个:期待、好奇、焦虑,"期待"是大家反馈的频率最高的词汇,好奇其实也是一种对可能性的期待,"焦虑"通过现场的解读,是当事人对自己不能理解的自己的状态的描述。
但就是因为"焦虑"这一个词的解读,引发了我们一场没有任何设计和流程的读书会开展,甚至这一次我们都没有翻开书看,就很深入地聊了2个小时。并应景地读了一遍扎克伯格2017年的哈佛演讲,引发了大家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的读书会不断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大家曾经参加了不少课程以及读书会,这个好评并不是源自于在场的某个人有一个高深的理论,而是我们因为一个大家的话题引发的深入、广泛而有高度的人生意义的探讨,这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瑰宝般的滋养和突破。
这一群参与者几乎都是超脱了生活的日常,能够奢侈地抽出2个小时给自己扩展认知和扫除人生盲点的一群人,也是不断在思考自己生活、家庭、人生走向和节奏的时候,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会讨论的话题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或某一个理论就可以概括或者解读的。但是却是这一群人可以在一起碰撞、发酵和重新拼装出更高配置的认知系统,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价值。
高级心理咨询师的徐老师、文学博士的小俊、做了10多年精英阶层家庭养育支持的沈老师、做生涯规划的梅纯和许晴、做历史老师的飞霞、做了十多年商业地产策划的艺术总监艳平、更有一群专业做妈妈很多年的全职妈妈们,这一群聚在一起讨论更多的是经由我们的生命如何托起孩子们的生命,在我们每一个人局限的认知里,能够快速有效地解构偏颇的认知,扩展更具弹性的认知,打通自己涉猎的各个流派的理论知识辅佐自己的人生,而非被某一个单一的理论流派所捆绑,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会晤。
第一个关键词:平衡
当昨天大家讨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都在给孩子自以为最好的方式给孩子,而抽离出我们自己的这个角色和认知,有机会看到我们曾经反对的对立面的积极意义时,大家共识平衡才是目标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偏向于某一方面,它将会带来其他的隐患。当我们获知很多知名的文学家、甚至教育工作者并无法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时,我们就不再执着于某一种理论,而是平衡育儿的道与术,努力做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而非执迷于某一个体系或某一个老师。找到关系中的平衡点,并保持每一个当下动态平衡的能力,这才是每一位父母需要修炼的地方。
第二个关键词:合作
当我们越来越知道仅仅自私地养育自己的孩子,除了教会孩子自私以外并不会让他萌生善意和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即便再有能力和才华,也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我们就必须带领孩子与人为善,带领孩子参与社会活动,而不是十几年后把他推进一个陌生的社会而无所适从。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孩子们的,父母与孩子的合作正在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合作,而如果父母还是执着于与孩子对抗,那是父母在示范如何与人对抗,夫妻之间的对抗、亲子之间的对抗、老师与学生的对抗,无处不在的对抗示范,孩子所习得的对抗精神将会消耗掉很大的生命能量,而无法与人和解到合作,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时代是无法适应的。无论是组建家庭,还是组建团队到就业都会遇到巨大挑战,看看现在的90后已经充分展现出这种特质,而我们的父母,如果不改变,情况也许会更糟。
第三个关键词:沟通
如果说平衡和合作很重要,其实沟通才是基石,否则前两项几乎只能是纸上谈兵、望尘莫及。在我们这种家长式的养育、教育和管理模式下,"听话"是一个好孩子的标配标签,也是最害人的思想。"听话"解读一下就是"听指令","听指令"的潜台词就是"顺从",而"顺从"的前提是"我是大的,你是小的,你要听我的。"这最终引发的后果就是,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以及公司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善于沟通的,没有沟通就无法共识,没有共识就无法真正的协同工作,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家庭甚或一个组织,如果每一个人每天都面对一个内在的声音,一个甚至若干个外在的声音的话,就会产生大量的内耗,这就是我们的父母要负的让孩子"听话"的责任。也许这也是昨天小俊所说的:父母双全的孩子幸福指数高,而那些真正成功的孩子却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比更高的原因。家庭没有给孩子的,反而社会环境给予了更有价值的弥补,而这个弥补除了内在的动力,还有在争取机会过程中不断习得的沟通能力、胆识和魄力。
简而言之,好好说话,有合作意识地引导孩子往更平衡的方向和状态发展,这是我们做一个人还是做父母都要修炼的功课。
愿我们共勉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