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问道大学-格物致知》第六讲作业

《问道大学》第6讲作业:

1、大学第六问:在生活中如何致良知?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首先在行为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时刻觉察我们的起心动念,当贪嗔痴慢疑的念头升起时,立即用我们的明德之心去修正,去恶存善,释放我们内在的光明。

最近因为居家办公,有了很多和婆婆相处的时间。我们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同,我在行为上能够做到对婆婆孝顺、尊重,但很多时候婆婆的行为不符合我内在的标准时,我的傲慢、嫌弃之心就会升起,会嫌弃她做事没有条理、不讲卫生等等。当我觉察到自己的这些念头时,我知道我的心又被蒙蔽了,我会提醒自己去转念,去觉察自己此刻内心是否有“爱,喜悦和感恩”,当内在的爱与感恩升起时,我又恢复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2、分享第六讲心得。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有些费解。

何为物?“一切客观物质(物体),一切客观现象(事物),一切客观规律(物理),一切主观事物(物欲)”皆为物。

也就是说,有形有相的客观世界和无形无相的主观世界都是物。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当我们的意识念头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干干静静。也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虽然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但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就有善恶之分。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同时我们的心还有一个功能,觉知、觉照的功能,它会观察我们的念头是善还是恶。也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把好的东西发挥出来,把不好的 东西去除掉。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能够格除“财色名食睡”,格杀掉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升起我们的明德之心,就是致良知。

心是一切的根源,心外无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修我们的这颗心,做“境随心转”的觉者,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内圣”,在内圣的基础之上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达到“外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